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上,师生学习共同体,指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团体,成员间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感悟,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架构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当注重构筑"绿色对话平台",妙用课堂生成资源,有序指导学习方法,以有效策略引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课堂,是一种公共空间,是师生对话协商、合作共享的场所。以此原则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共同体,要在宏观上形成开放民主、多元交流、尊重信任的共同体内生文化;要在微观上通过对话协商构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开拓师生和其他成员交流分享的渠道;建设心理健康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3.
构筑书院导师与学生共同体,有助于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实现全人教育.书院导师与学生共同体的现实困境是师生身份等级的制约、师生共同愿景的缺失和师生关系的疏离.探索书院导师与学生共同体的培育路径,要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支持性保障;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加大学生问责权重,健全书院导师考核机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由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注意调控师生的关系,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注意构建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路永曲 《文教资料》2009,(13):237-239
现代教育已经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作为动态目标放在一个极其重要住置上,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学互动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技工学校的学生有其个性特点,课堂互动教学需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习共同体的缔造与课堂多元互动密不可分,学习共同体可改变传统课堂中缺少沟通的教学状态,使学生成为密切交流的集体,提升师生沟通的效果。教师要基于创建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开展活动,可以通过师生互动问答、互动实践、互动讨论以及互动评价等方式实现多元互动。  相似文献   

8.
互动式教学 ——"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从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入手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教与学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产生教学共振、共享、共进。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互教互学、学生相互分享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本文阐述如何通过在课堂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学生发展的制约者。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  相似文献   

10.
仲任 《英语广场》2021,(11):134-136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应用中,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体”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课堂的融合性和联系性。在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条件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价值和理想追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打造共命运、同发展的师生共同体,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各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文化是师生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集体性文化,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重构聚焦于教师与学生学习力的生成。教师学习力的生成途径为:开展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再学习意识;重视团队合作,建立教师间相互学习的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力的生成途径为: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重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善于运用多元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绩效;利用成就目标定向,进行自我激励;成为教师学习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与发展的问题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课堂教学是课堂中的核心活动,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中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建构性,学生在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一般地,能够促进知识增值的课堂即为发展性课堂:一是实现知识教学与学生智力形成、发展的协调统一。知识教学应充分体现知识的智力价值,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形成与发展;而智力的形成与发展要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二是知识教学要促进德性的养成,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为智慧、升华为德性。  相似文献   

13.
马腾飞 《成才之路》2020,(8):140-141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以学生的爱好为基础创设充满趣味的互动情境、以学习内容为基础创设有效的互动情境、强化互动总结,推动数学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本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教学必须的一个环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增强启发式的课堂互动性、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阐明了以学生为本是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课堂教学文化重构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传统课堂教学呈现着背离、单调和专制的文化异化特征。课堂教学的文化转型,将面临着地域性文化冲突、历时性文化冲突和群体性文化冲突。新课程改革需要重新审读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重构课堂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从"教本"逐步向"学本"发展的动态过程,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在课堂教学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转型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问题导学"超越了"教师导学"范畴。"问题导学"课堂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师和学生角色,改变了备课、上课思维和方式。"问题导学"课堂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同步直播课堂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缓解日益严峻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同步直播课堂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本身客观存在的由技术、师生分隔异地、实时交互困难等问题所导致的师生情感交流难题也随之而来。笔者通过文献研读、实地参与同步直播课堂试点实验,分析了同步直播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师生交互设计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把育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的宗旨和社会的需求,符合语言教学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实际。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理解、关爱每位学生;构建人性化课堂管理机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构建科学的考核模式等教学策略,实施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发展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试论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监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监控是推动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监控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监控教师自身的教学过程,而且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达到师生的教学和谐,增强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让学生诗意地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是学生意义生成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文本、环境等共同构成了一种关系存在。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课堂教学本真意义失却的现象:"科学知识观"贬抑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泛功利化的思想扭曲了学习的外在意义,机械化的教学方法漠视了人的价值,沉重的课业负担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诗意地存在,就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普遍心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