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学定教"就是学生先学,教师再教.教师如何教、教什么都取决于学生的"学".再在教师教的基础上,学生深化学习,真正达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相似文献   

3.
数学学习应该是"有指导的再创造".这表明,数学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光靠教师教或光靠学生学都是不合理的;学生在学习中是"再创造者",而教师则只是"指导者".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应该在学生创造的自由性和教师指导的约束性之间,即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1 不教是为了教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即"教师不教"?"不教"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研讨的问题. "不教"不等于撒手不管,不等于"放羊","不教"的目的是"为了教".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所以,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案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如何组织"先学后教"的课堂,便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尝试学习单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课堂教学的理念虽然已经发生变化,但学生的学习机制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兴味索然,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者",当作具备了一定学习力的"学习者".教师在设计、开展语文教学时,总是采取"单边行动",从自我角度出发.教师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语文课应该这样教,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也不懂,无视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技能、方法和能力,无视学生已积蓄的"先验知识",把学生当作"零起点".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处于这样一种教与学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呢? 一、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教学观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学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为教而教,固守"教师一知识一学生"的教学路线,忽视了"学生学会"这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师生关系紧张.因此,我们必须摈弃陈旧的教学观,真正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一、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学习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是"我们应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去教".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普遍存在"以教抑学"、"以教代学"、"以教定学"等现象."以教抑学"表现为某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差异,遵照统一的速度与方法进行教学,导致"知者"(已掌握学习任务的学生)被迫重复学习,惑者(一知半解或不解的学生)也被迫"跟着学"或"装着学"."以教代学"表现为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集体智慧",而是通过"满堂灌"等形式,代替学生学习."以教定学"则指的是教决定学,学生跟着老师转.为了改变这些现象,自然分材教学倡导"以学立教".这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是教学本身的客观性使然.  相似文献   

10.
一、"兵教兵"的概念 "兵教兵"既用于课堂也用于课后,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能学懂的学生帮助学困生,再引导他们讨论、更正、归纳,使学生在纠正错误、讨论、争辩中获得知识,这就是合作学习,学生都不能弄懂的教师适当启发.因此,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此期望将传统的"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这里的"学为中心",是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生生合作、交流探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以"教为中心",研究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与"学"应该"和谐共振".一方面,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缺失,而且要主动发挥.一是问题设计要别具匠心.二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讲究质量,要让母语焕发出人文光彩;三是朗读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四是灵活科学地处理"生成".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自主体验学习过程的权利还给学生,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实现课堂"高效".  相似文献   

13.
张保根 《河南教育》2007,(7):116-116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趋向于"学" 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所以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确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展趋向学生的"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从词义来分析,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是否有效是检验教师"教"是否有效的标准.我们有很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提问是最古老也可能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历史比班级授课的历史更长.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必有"学",而"学"不一定有"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使学习变为一种学生自身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决心投入学习,充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反思性学习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反思性教",二是学生的"反思性学".教师是反思性学习的促进者.物理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物理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它以提高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语文教学立足于教,而新课程改革则立足于学.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教师再也不能在课堂上继续唱"独角戏"了,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和学生的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教什么、怎么教方面通过中介的桥梁作用正确发挥主导作用,变"教"为"学".学生是教学的个体,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教任何课,"讲"都是为了不用"讲";"教",都是为了不用"教".这句话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会学"远远比"学会"重要,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