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学习书法入门的途径,有人从篆书开始,有人从隶书切入,而更多人是从楷书入门。这是因为从用途上说,楷书是自唐以来近千年的官方通用字体;从笔法上说,学好了楷书笔法,就为今后行草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书法教学,也从楷书开始。楷书是从汉代隶书发展而来,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这种发展十分有趣。隶书的结构多为横扁,而楷书的字形变为方整;隶书的主笔横画燕尾出锋,  相似文献   

2.
<正>《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是山东书法摩崖之首,影响非常大,整个金刚经刻在一个山坡上,气势宏大。它的字体具有北齐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特征,字体造型比较宽扁、端稳,基本上保持隶书宽扁的造型特点,但已明显地出现了楷书的笔形和笔意。楷书系从隶书逐渐演变蜕化出来的一种书体,而非脱胎于行书,北齐的字体特征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说,整个书法的母体字是由篆书到隶书,再由隶书产生草书、楷书和行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山东、四川的其他摩崖不一样,它刻得比较规范,其他的摩崖写得比较率意,有写意的风格,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整体上非常规范、规矩。  相似文献   

3.
“隶书”含义,古今有别。古人所说“隶书”是指真书或正书,此三名曾长期通用过,亦即今人所谓的“楷书”;今人所说“隶书”是指汉碑字体,古人叫做“八分”,二王的八分书迹在唐代仍有流传但不受重视。断言《兰亭序》毫无“隶书笔意”,非王羲之所书,这样从现代用语的习惯出发去解释古代文献,并以此来否定《兰亭序》,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汉字字体演变的继承性和复杂性 ,在古代书论中 ,八分、隶书、楷书三者之间有时有“含混”的现象 ,往往导致字体称谓上的误解。其中八分、隶书之间的关系历来就有许多见解。楷书与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却较少有人论及 ,或论述不甚明了。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 ,在三者之间作较为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礼”字不是简化字,繁体的“礼”字资历还不如今天的“礼”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没有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个古“礼”字,几乎与今天的“礼”字形体相同,《说文》注为“古‘礼’字。”在以后的小篆、隶书和楷书等字体中,繁体的“礼”字才广泛使  相似文献   

6.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5页,叙述有关汉文字发展的史事说:“秦始皇又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1982年12月出版的同册《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秦“统一文字”的资料注释里,对课本的上述提  相似文献   

7.
首先,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汉字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甲骨文时代起,汉字就有繁简两种字体,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这三个阶  相似文献   

8.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9.
隶书、楷书是两种不同时代不同体制的“正体”,两者不能混而为一,统称为“今文字时期”之字体。隶书为“一代之文”,承上启下,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其形成是一个完整的变化发展阶段,应在汉字发展史上“断代”出一个“近文字时期”。隶书是“近文字”。  相似文献   

10.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隶书在篆书与楷书行书的过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行书结体的长短变化中国的汉字字体大都是方块字造型。如:篆书、隶书、楷书及魏体书,基本都是长方形的结体。每个字体中,字与字的高和宽也基本相等,区别在与篆书、楷书和  相似文献   

12.
改弦更张除陈布新 赵小平先生的隶书,用笔娴熟,行笔老练,在隶书上有相当功力.结体方正,结实而不呆滞.字距疏,行距密,疏密合度.通融能力强,通篇完美. 此作最大的优点,是写得比较成熟.但由于是用楷书的笔法写隶书,所以与高格调的隶书相比不很合拍.其一,隶书是横向取势,应横重竖轻,扩张横势,而不是像楷书那样横轻竖重,张扬竖势;其二,隶书博大精深,用笔丰富,此作在笔画上形成定式,陷入程式化,是对艺术性的极大伤害. 欲求更上一层楼,要敢于决裂,从优秀的汉碑作品中问径得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认为,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产生于秦代。据最新考古资料,秦隶之前还有古隶存在。如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战国末年到秦末)来看,其中的字体已有较多的隶意,有波磔,有挑法,书写比其后的小篆还要草率快捷得多,这意味着隶书的产生年代要早于传统看法,约为战国末期。可以说隶书不是直接从小篆简化演变来的,而是与小篆(正规体)并行的简捷体。 隶书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古文字,  相似文献   

14.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现阶段使用的人教社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附录"汉字形体的演变"的文字说明中写道:"……(4)秦末出现隶书,汉朝时通行;(5)汉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字体——楷书;(6)隶书通行时出现了一种连笔的速写字体——草书;(7)魏晋以来流行行书."根据这四点说明,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应  相似文献   

16.
朱培民 《现代教学》2008,(10):64-65
人们常说:篆书如圈,隶书如蚕,楷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跑,这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字体的特点。一部汉字字体的演化史,实际也蕴含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国书法的产生和发展正好和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一所小学在校园里树起一块玲珑剔透的巨石,为助长名气,请书法家题写“石名”,请雕刻家精心镌刻;为凸显气势,修建了喷水池和大理石栏杆给予点缀,修建了大面积草坪进行衬托;为赋予职能,特意在草坪里斜放一块大理石,刻满楷书,详细阐述巨石与学校办学理念之间的象征意义……学校领导为打造校园文化可谓做足了功夫、用尽了苦心,可小学生们对于这些却无从理解。  相似文献   

18.
行书,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书法字体,既有楷书、隶书、篆书的静穆特点,又有草书的飞动特点。要体现行书动静结合的艺术风格,关键在于结体上的灵活多变。我国历代行书名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在结体上风格各异、体  相似文献   

19.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秦始皇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包括实行“书同文字”,废除了异形字,文字开始脱离图形进而简化,形成小篆。毛笔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速写速度,隶书是简写的小篆,结构规范整齐美观,隶书的快速书写演变出章草,形成楷书、行书。印刷术改变了文字抄写的习惯,工整统一的宋体、明体和现代印刷字体成熟。  相似文献   

20.
从书法研究角度看,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国时期的汉文文书,书体上兼有隶书、行草书、楷书及其过渡字体,风格朴实自然,富于急就和实用性质。作为大众书写史料的切片.这些文书在反映汉唐之间书风书体在边远地区民间演变轨迹的同时,也折射出当时吐鲁番地区普通民众的视觉艺术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