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新传播技术、新传播形态和新传播方式的出现将会对人类传播内容带来怎样的革命性影响,对于人类传播格局将带来怎样的革命性变化,这才是每一个传播研究者所应真正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山东广播电视台“走在前、开新局”大型融媒立体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为例,探讨其通过下沉传播、共情传播、沉浸传播、圈层传播、矩阵传播等“五大传播”模式助力山东“正能量出圈”的实践,并对主流媒体如何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十八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新进展,媒体融合迈出新步伐,多媒体、全媒体传播推进了传播的新形态,以契合时代传媒为主题的“传媒大讲坛”栏目,着眼于新型传播格局和多元化传播环境,笔谈新媒体时代报刊传媒的发展新动向以及经典传播理论的新解读,以期为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传播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第四媒介” ,而是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网络传播使人类传播活动出现了新的飞跃 ,赋予人类传播规律许多新的特点 ,并使传播规律本身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网络传播带来的理论挑战 ,主要还不在于大众传播理论的调整和更新 ,而在于传播理论总体性的开拓、提升和创新 ,并把广义传播学切实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动漫游戏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了动漫产业的一个新突破点。基于基本传播过程八大要素及手机信息传播的共性,构建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将助推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及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对手机动漫游戏的传播模式从传受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与反馈四方面的深入分析得出,在手机动漫游戏传播中,既需要游戏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创新,也需要重视手机动漫游戏玩家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一、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结构、手段与方法。传统的传播手段与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手段相互融合,媒介融合时代悄然而至。基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微博、微信等新传播中介不仅成为时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而且构成了传播者与受众合二为一、舆论场由单一转向多元的新  相似文献   

7.
从网络人际传播的特性出发,以微博客作为案例考察分析,分析微博客媒介的背景、特点、以及微博上的人际传播关系,探讨虚拟人际传播新特征,并总结虚拟人际传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传播格局下,法治新闻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互动式传播、融合式传播和嵌入式传播.三者与媒体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及民众需求的转变密不可分,对法治新闻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法治新闻从业者应充分挖掘三者的优势,从而不断改进法治新闻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9.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与目标。本文在传播主体关系视野中,考察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升级的主导方向。本文认为,传播主体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关键要素。把握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现状,需要从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与非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的关系、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关系、主流媒体机构内部新媒体编辑部与传统新闻编辑部的关系、不同行政级别主流媒体的关系、综合性媒体与行业媒体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面向未来,本文提出,我们要建设以主流媒体为核心主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闻传播、信息服务、治理功能相统一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适应新技术、新变化、新环境的开放性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具有国际交流对话能力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隐性传播是与显性传播相对而言的,在特定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采用的间接的、内隐的信息输出方式,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的过程。①在以往的城市形象传播中,人们往往注重外在的、直接的、短期的传播效果,忽略了隐性传播更为持久的传播力。城市民谣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1.
媒体新生态环境中的广告传播思想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香农——韦弗提出的传播模式,渠道是广告信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当前,随着大量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传统媒体转型加速,各种媒体融合,共生的趋势持续演进,带来了整体媒体新生态环境。媒体环境的变迁,对广告具有深远影响,将推动广告传播流程中各环节的变化,由此催生出的新兴广告传播思想,对未来广告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意义。本文将在解读媒体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归纳媒体新生态的特点,分析其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进而结合当前业界实践,对新环境中的新兴广告传播思想的起源、内涵和影响进行初步梳理与阐述。  相似文献   

12.
我们处在一个由硬传播向软传播过渡的时代,数字化的来临、新媒体语境的形成,对国家形象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软传播的理论应用,来探讨国家形象传播的新路径,我们认为:软传播将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家形象传播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等传播新渠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传播环境得到建构并逐步被大众接受,而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却因此遭到挤压。地方广播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成为其探索新型发展之路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做好精准化传播、做强本地化视角、做多传播"接触点"和做宽传播互动渠道四方面论述了当前"区域广播传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所有的电视传播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能否尽可能多地吸引和稳固受众,能否尽可能深地与受众发生关系,将决定电视媒体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按照传播新规律、受众行为心理新特点,着力打造基于电视传播的一条场内传播线、分别基于新渠道新技术新方式和一般性活动的两条场外传播线三线互补互促、立体互动的传播格局,将是电视媒体吸引和稳固受众的有效手段,将是电视媒体与受众发生深层次关系的有效渠道,将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意义深远,为后世人们研究中原文化提供了宝贵史料依据,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分析河洛文化人文传播、商业传播、文娱传播的传统路径,探寻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河洛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从而探析河洛文化利用融媒体优势、强化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使河洛文化传播更具时代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李京 《中国出版》2022,(16):58-61
世界变局对中国国际传播带来新挑战,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以优化国际传播精准水平为策略、以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落地为支撑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理念。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文明互鉴,正向引导国际公共舆论;在文明交互中提升中国方案的“在地性”,精准施策增强文化认同;以网络正义观驾驭平台算法,弥合数字鸿沟共享发展红利等,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微博问政"已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为民服务的新载体。然而微博传播系统中海量的干扰因素也正对政务传播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发起新一轮的挑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基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传者等层面,对政务微博信息传播噪音的成因和表现进行探讨,在剖析其表现机制的基础上,促进对政务微博传播噪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继文字、印刷术、电报以后人类的第四次传播革命.新传播革命本质上是传播革命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全民化,以“去中心—再中心”为基本特征,从而为执政党形塑了全新的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成为国家的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健康传播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其中有关健康传播史方面的研究更是完全阙如。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依据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主体等的不同,对我国古代大量存在的健康传播行为加以划分和归类,分别从人际传播与文献传播、语言文字传播与非语言文字传播、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等几个不同的侧面对我国古代的健康传播历史展开论述,从而勾勒出一幅我国古代健康传播的历史画面。本文以不同于时下传播学界流行的关注当下、关注实证的现实主义研究取向,将研究目光投向大量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传播实践,开辟了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关注健康传播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广告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广告在传播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广告受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给广告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也正是由于新媒体广告的"新",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内容缺乏创意、受众碎片化、效果监测技术不完善、可信度降低等问题。本文立足新媒体广告的内涵及其传播优势,重点探讨了新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