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他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知其数,得到过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回顾我们及其周围语文教师的作文批改,仍然还在从事“徒劳无功”的工作,大到学生作文的布局谋篇,小到纠正错别字、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不仅指出不当,而且提出修改意见,有时甚至是修改完整。我们曾作过这样的问卷调查:当你拿到批改后的作文是,你最关注的是什么?你做过哪几件事?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最关注的是“给我打了多少分”,只有少数学生改改错别字而已,有的甚至作文本一发就往书包里一塞,…  相似文献   

2.
批改是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批改作文的效果极不乐观。一般语文教师都批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因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相似文献   

3.
谈起批改作文,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叶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心声,也让一些语文老师有了偷懒的借口,既然徒劳无功,何须再去精批细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正处于阅而不批,  相似文献   

4.
有人曾这样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我知道,他说的是指作业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看看多少分,塞进课桌,然后再也不看了。叶圣陶先生曾总结自己一生给学生改文和广大教师给学生改文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是:教师给学生改文“徒劳无功”。他指出:自古以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而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一个沉重的负担仍是作文批改,特别是作文的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像锁链一样紧紧地捆住了教师的手脚,结果是教师拼死累活,学生却收效甚微。正如叶圣陶先生听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在作文批改中,我采取的是分三步批改的方法,谈出来求教于广大同仁。第一步:学生自改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首先要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认识,自改作文,不仅是把作文写好,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修改,逐步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谈面改作文     
辛辛苦苦批改作文而“徒劳无功”或“劳而少功”,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共感苦恼的问题,不少关心语文教学的同志曾多次提出“面改是个好方法”,给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语文老师给学生面改作文犹如钢琴教师之给学生调教指法、体育教练之给运动员纠正动作一样,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这种方法至少有两大弊害:一是教师疲惫不堪,二是学生受益甚微。用叶老的话说,叫做“徒劳无功”。鉴于此,我认为作文批改原则是“师生同批同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的一项固有的和极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写作能  相似文献   

8.
传统英语作文的批改方式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有的教师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面批面评。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教师很快就会失望地发现学生没过多久就把作文批改的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造成了"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的批改结局。因此,改变英语作文批改徒劳无功的现象,是当前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评讲的基础.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小学教师把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应提高作文批改的效率,这样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同时又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令人堪忧,必须走出批改误区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批改是一块误区。有的教师“十目一行”,精批细改。对优生的作文“移藤动叶”,勾来画去;对差生的作文则“伐干削枝”,大事删改。这样的批改,乍一看,“山花烂漫”,满纸通红;细一读,“五里雾中”,不得要旨。这种“小手工业生产方式”,效率非常低,教师整日陷入文山,不能自拔。与精批细改相反,有的教师“一目十行”,敷衍塞责,不批不改,只着一字:“阅”。学生苦作一番,你却不屑一顾,何谈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怎样才能走出作文批改的误区呢…  相似文献   

11.
王倩 《青海教育》2010,(1):39-3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仅有四年,但对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感同身受。初为人师时,对作文教学的认知一片空白,只好以上学时教师为我批改作文的模式作为我作文教学的标尺。时代在变,人的思想在变,语文教学也在悄悄地改变,学生的作文也与以上变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工作便是作文批改,传统的作文批改老师是主体,"精批细改"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不但费时间,而且收效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批改方式亟待改革,应从教师一人包办代劳到放开手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互批自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改,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多年来教授两个班的语文,作文批改不仅占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连饭后茶余、星期天也得搭上。但是,事与愿违,不少学生一拿到发下来的作文本,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不大肯去揣摩,望了一望就塞进抽斗里去了”,“给学生批改作文徒劳无功!”问题的症结何在?经与学生交谈终于明白,问题就在于教师的批改没有改到学生的心坎上,没有让作文的主人参与。为了改变这种消极被动局面,近年来我们指导学生自改、互改或级改,效果显著。一、教给方法,自改。“教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少教师头疼的事。许多教师花大力气精批细改学生的作文,而学生最多看看分数和评语,然后就丢在一边,束之高阁。作文批改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我发现十几年来,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文,所得到的结果是徒劳无功。”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批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作文教学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正>作文批改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它一直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很苦恼。早前,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一直以来,按照传统的批改方式,很多情况都是学生的作文教师来批改,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方式既费时效果也不明显,最主要的是还不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批改作文也应让学生参与刘大松批改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语文教师戏称之为“般山”。批改作文,增、删不说,还要加眉批、总批,投入不少心血,但对学生来说,这种“指导”,多为“隔靴搔痒”。我曾做过一些改革尝试,比如让学生互改,学生反映:我们半斤五两,充其量...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谈到传统批改作文的深切的体会:即徒劳无功啊!但批改又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必要手段,不可或缺。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方法进行改革,以切实提高批改的引导性效率。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都是十分精细的。但现在有些人反对这样的“精批细改”,认为“教师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了。学生看到‘满堂红’就皱眉头,看见惹人注目的大叉叉就反感……”笔者并不赞成语文教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式的批改,更反对“少批”或“不批”就是对学生最民主的教育。后者显然缺乏辨证地思考:教师的批改,无论精细或粗略,只要能促使学生主动修改,那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我们不应忽视,小学作文评改面向的是练习作文的孩子,他们学习语言需要课…  相似文献   

19.
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却马马虎虎地一翻了之,作文批改的事倍功半乃至徒劳无功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以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布卢  相似文献   

20.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21):I0002-I0002
许多教师和专家都问过魏书生老师:“你怎么就敢十多年不批改一次作文呢?你怎么就敢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呢?这些打破传统、独树一帜的做法,你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