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时代的理想人格,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具有有力的现实依据,并需要有效的德育机制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德育必须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进而着力建构情境创设、价值引导、自主建构和实践活动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2.
道德人格已经被认为是当今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献梳理,我国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还存在道德人格结构划分不清晰、研究内容表面化、缺乏实践性研究及对道德主体的价值作用挖掘不够等问题。展望将来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建议后续研究要建立在对道德人格概念清晰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挖掘主体性因素在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探讨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3.
建国6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先后采取的是政治取向、经济取向和文化取向模式,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模式更多地暴露出它们的不适应性,建构新的德育模式成为今天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心理取向模式正是适应这一形势需要的产物。这一模式强调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注重道德生活实践,讲究道德评价的激励性。相信它不仅会被愈来愈多的德育工作者所看好,也会受到高校学子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道德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德育从价值目标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两个层面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道德对心理的作用有3种模式,即同心圆发展模式、交叉圆关系模式和方与圆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道德人格的定义和内涵作了简要阐述,并就如何将高校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见:第一、要把“两课”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理论基础;第二、在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时,要精心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第三、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第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人格;第五、要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发挥教育者自身道德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时代征候及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呈现出较为普通、明显的双重性。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错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断裂,学校道德生活与社会道德生活的隔离,人文涵养与科学素养的对峙,是这种双重人格的基本表现。大学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导致了其学习与生活的困惑和不良道德人格的形成。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依凭大学生的这一人格特征采取有的话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能促使其道德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释道德人格的涵义和基本特征;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以成长作为取向的理论模式,原应用于心理学范畴,现已被各界所熟知。该模式下,提高德育有效性主要是提高德育对象自尊、强化人性关怀,以达到道德内化的过程。本文从增强德育民主、健全道德人格、加强道德反思教育三个方面阐述萨提亚模式体系下探究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衡量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就是人们的道德水平以及人格素养。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管理非常重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和学校,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思想。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道德思想,学校在德育管理中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使学生不仅在成绩方面得到进步,在人格方面也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广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探索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规范化、系统化、层产欠化德育模式,培养具有道德人格、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宣 《教学与管理》2012,(18):68-69
一、道德人格概述所谓道德人格是伦理学视野下的人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道德人格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五要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5.
当今德育使教育客体对德育知识难以内化,难以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和主体人格。德育回归生活既是社会发展对主体性人格的呼唤,也是大学生道德认知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此,德育工作应该在德育理念、德育方法、教育重心等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7.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及其建构意义1.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道德人格,亦即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9.
品格(品德)是人格(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品格是人格健康的基石,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是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20.
道德学习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道德需要,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验、认同、内化和践行道德规范,自主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活动。区别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表现出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大学生道德学习模式应注意从"情感——体验"道德学习模式、"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模式、反思性道德学习和探究性道德学习等方面进行科学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