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大,呈现典型的高原特点。在青海省生态系统安全以及农牧民生计的维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已有高原湿地研究和湿地保护案例等的分析,阐述了青海省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了青海省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总结了适宜的保护和管理策略,为青海省湿地资源的保护、湿地变化诊断、湿地生态补偿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青海独特的高原生态区位所决定的;高原生物多样性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从青海生态建设的要求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其保护和恢复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福祉。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湿地资源现状、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以期支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决策。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41.2×104 km2,位居亚洲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湿地面积整体呈恢复态势,保障水安全的作用更加明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湿地碳汇功能潜力巨大,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不断创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恢复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新时期湿地保护工作发展,建议实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湿地保护战略行动,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加强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湿地类型保护区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杰  蔡平 《青海科技》2002,9(6):16-19
从青海高原湿地资源现状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角度,分析目前高原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青海湿地类型保护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湿地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湿地保护面临的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湿地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减少,淤积和沼泽化速度加快、生物入侵在威胁湿地生态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相关部门的协调江苏湿地保护的对策加强湿地保护法规建设、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湿地监测科研体系.  相似文献   

6.
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为湿地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滨海湿地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围绕我国滨海和河口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控制试验,量化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水文过程与水盐运移对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构建了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健康滨海湿地"理论与技术模式,研发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实现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学。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弥补了我国特别是北方河口三角洲湿地长期观测研究的不足,也使得黄河三角洲站成为国内外无可替代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为提升我国滨海与河口湿地研究的理论水平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流、湖泊、冰川和湿地的水资源含量、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但同时存在时空分布过于集中、开发条件差、利用难度大等开发劣势,且面临着河湖干涸和水污染等严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实现青藏高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提出开发利用高原水资源必须注重保护原生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水资源的有用性,提高用水效率;并针对高原核心区、高原周边地区和高原延伸区各自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滨海湿地是滨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全面推进陆海统筹战略,构建陆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理论和实践表明:受损滨海湿地修复需要同毗邻未受损自然湿地协同优化,以提升滨海湿地综合生态功能,强化滨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并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长期适应性,减缓自然-人为双向“海岸挤压”效应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消失。据此,文章提出了构建应对围垦开发和适应海平面上升情形下“三线整合”中国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包括:抢救性保护生态红线区,优先开展湿地修复的生态修复绿线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平面上升的生态预留蓝线区。“三线整合”生态安全格局强调应将湿地修复纳入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协同优化过程,是对以往局限于小尺度、孤立的湿地修复格局的反思,也是将湿地修复提升到区域生态安全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剖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文章针对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海岸带管理和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趁着高原晚春,行走在辽阔的青海大地,映入眼帘的是草原、湖泊、湿地、牛羊……这是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地处西部内陆、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的青海,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和洞庭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是我国最重要的洪泛湿地湖群,其独特的水文条件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研究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系统的开放性与复杂性特征,其次系统梳理了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水安全需要重点关注生态水文相互作用机理及耦合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碳源汇格局及其气候效应、江湖关系连通格局的优化调控以及湖泊湿地保护管理与流域绿色发展5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论文对于揭示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维持湿地生态功能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几年调查研究数据和资料,概述了嘉兴市秀洲区北部湿地生态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及发展湿地生态高效农业的潜力,提出五种适合当地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高效生态农业结合的开发模式,即:滩地立体水生植物栽培模式、湖荡洁水型养殖模式、池塘和低洼水田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种养加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湿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以期达到湿地生态、经济和景观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对青海高原湿地保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杰 《青海科技》2007,14(2):8-11
青海省高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其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加剧。本文概述了青海湿地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思考其对策,以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城市湿地对维护生态平衡、创造城市优良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半干旱地区中卫市为例,阐述了城市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持续利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自然环境保护同步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欧维新  龚佳莹  叶丽芳  孙小祥 《资源科学》2010,32(11):2107-2114
湿地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实质是人类在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利用上的冲突,湿地系统生态经济功能变化的动态评价,对协调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冲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生态位理论,界定了湿地功能生态经济位的内涵及其在湿地管理中的意义,构建了湿地功能评价的生态经济位评价模型,并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盐城滨海湿地系统经历了生态功能不断降低甚至丧失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且这种变化还在延续;②盐城滨海湿地系统在生态和经济功能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边界,在湿地资源的利用上,不存在适宜开发的湿地功能过渡地带,表明现有的"滚动"开发模式不是以湿地功能为导向,而是更多地依据开发通达度、开发成本等其它因素;③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矛盾,需要有科学的湿地功能区划工作来指导。  相似文献   

15.
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开发利用和湿地保护之间的利益失衡,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的生态功能也在逐渐下降,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分析了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概述,并提出了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对江苏湿地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湿地保护面临的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湿地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减少、淤积和沼泽化速度加快、生物入侵在威胁湿地生态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相关部门的协调江苏湿地保护的对策加强湿地保护法规建设、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湿地监测科研体系。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是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核心内容,通过近几年的修复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思考,调整思路,破解难题,有利于加速推进百里生态长廊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作为重要的资源湿地在生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但是人们对于湿地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大肆破坏湿地,使得湿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生物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力度,构建合理的湿地生态产业,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刘彦君 《科技风》2013,(13):228+232
湿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被称为是"地球之肾"。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加速,当前城市湿地的生态安全以及自然格局都收到了严重的威胁,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市区内湿地资源较为丰富,而地处汉口江滩与白沙洲的河漫滩又是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本文以该区域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湿地的景观设计与保护作为切入点,探讨城市湿地独特的景观价值和作用,结合景观设计的相关原理和理论,探索城市湿地景观保护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翟俊  金点点  陈妍  刘鑫  杨栩  侯鹏  徐延达 《资源科学》2020,42(3):517-526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变化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三角洲区域生态状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30年生态空间和植被长势状况变化,识别区域生态状况基本特征,定量分析区域湿地资源、岸线资源和水沙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而结合国家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恢复措施,讨论区域的保护成效,辨识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受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挤占,生态空间面积减少量约为1990年生态空间面积的7.6%,并且沿海及城镇聚集区域周边植被长势有所降低。以坑塘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8.1%,人工岸线增加了27.1%,自然湿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丧失明显。其中,2010—2018年间生态空间被挤占速度有所放缓,各类生态保护规划和工程措施积极作用也逐渐显现,人工湿地面积和人工岸线长度的增速均明显减缓,区域生态保护成效逐渐体现出来。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条件发生剧烈改变,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日趋减少,河口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补水需求,以及新生湿地面临的蚀退威胁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加强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优化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是提高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