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萧萧是一个被命运随意捉弄的小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掌握使她以退让、顺应、认命的方式与命运妥协。对自己实际生存状况的茫然无知使她在对自己命运的旁观中,也旁观着他人的命运,正是这种漠然的旁观使相同的命运以代代相传的方式轮回不已。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阿甘正传》中关于命运的意象为切入点,将影片从人生命运、历史与政治命运、性别、种族及战争命运的角度进行分类讨论,并分析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如何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影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曹禺在剧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繁漪的形象。从繁漪的身上我们看到她在生命本能促使下开始了对幸福的追求,但受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家庭出身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她失去了自我,在意识的觉醒与忘我的追求中走向了毁灭的道路,在爱与恨都燃尽后,完成了她的悲剧命运。繁漪的悲剧命运也正蕴含了作家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及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秦琴 《文教资料》2007,(24):145-147
耳疾逐渐加重,一次次爱情挫折,贝多芬经受着不幸命运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贝多芬创作了《热情奏鸣曲》、歌剧《费德里奥》、《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等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不朽名作。  相似文献   

5.
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先在指引与自觉表达。共同体是人作为价值体的存在样式和有机结合体。共同体意识可分为继承型共同体意识和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在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内部的三级结构中,内核是“我的”共同体信念,这为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本结构。由于共同命运的加持,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扩展出“我们的共同命运信念”这一内核,并形成五级结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自然情感、理智选择与行动意愿的有机融合。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效生成的决定性机制在于内部情感建构。情感同构、交往扩展、整体理解、道义内化是有效生成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规则主要指涉“类”的拓展、“同”的建构与“情”的链接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命运"是氏族社会"图腾禁忌"的产物,在古希腊文化中表现为家内宗教严格的男子祭祀仪式与奥林匹斯教神秘的"命运"神话。"命运"的目的在于惩戒家族中男性成员触犯"禁忌"的行为,然而这种氏族文化与后来个体意识发达的城邦文化发生冲突,产生了古希腊文学中独特的"命运悲剧"。虽然随着古希腊哲学、宗教的发展,"命运"逐渐式微,但它仍以不同的形式融会其中,继续叩问现代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当代实践,推动着世界历史进程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必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平与发展论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展开,而当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逻辑指向则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不断诠释与论证着共同体的实践必然。  相似文献   

8.
《谪仙记》在白先勇的小说作品中是有特殊意义的一篇作品。它不同于以前的留学生题材的小说,其中有对命运拨弄人的深刻阐释。作品中的蜘蛛象征着无法挣脱的时间之网、命运之网、历史之网。李彤与命运的关系犹如眼镜蛇与魔笛,一个是竭力的挣脱,一个是魔力无穷的制住。其中“中国”与“谪仙”有很强的文化象征意味。文中的色彩也有文化的象征意味。对于个人命运与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注,显示了白先勇博大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建构上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世界逻辑的高度统一。首先,就理论逻辑而言,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构的直接思想来源。其次,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互为机遇。最后,就世界逻辑而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世界格局广泛变化中产生,在世界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中推进,并且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0.
曹禺在剧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蘩漪的形象.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到她在生命本能促使下开始了对幸福的追求,但受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家庭出身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她失去了自我,在意识的觉醒与忘我的追求中走向了毁灭的道路,在爱与恨都燃尽后、完成了她的悲剧命运.蘩漪的悲剧命运也正蕴含了作家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及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然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没有完全成熟,对恋爱问题的处理能力等还不够健全,导致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让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走下去,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缪的系列文学作品所凸现的生命哲学之思,正是其对"生之绝望"与"生之热爱"两大生命本质蕴涵的深层追问——"没有对生之绝望就没有对生之热爱"。只要人们对己身的"当下存在"进行静观或反思就会产生荒谬感,投身于荒谬的世界生活本身就隐含着"反叛意识"随之产生,这正是加缪对生命之思的哲学阐释的内核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爱情生活.他们记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历史,抒内心的体验,表达了一种对真诚的爱的渴望与追求.对诗歌进行梳理,以期探寻她们在恋爱、婚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5.
The Great Gatsby is a signifi cant classic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Great Gatsby tells the love story between young Gatsby and rich Daisy.From the moment they loved each other,they cherished their pure love;to the moment Daisy hurt Gatsby twice,fragile love and crushed American dream came into their life,which indirectly led to Gatsby’s death.Daisy Shadow has swallowed Gatsby’s soul and destroyed his whole life.The sarcasm of the novel also makes people try best to find a good or proper ending to Gatsby,while so many possibilities lead to nothing proper.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中的少数人在对待自己的爱情婚姻问题上,从"唯爱论"向"唯钱论"转身。其内在原因是依附心理、攀比心理和众从心理,外在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市场经济的物化作用、女性就业的特殊压力。功利型婚恋观体现了部分女大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尝试,也反映了她们在婚恋观上的迷茫。应通过加强学校的教育、父母家庭的积极影响等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谈恋爱存在许多问题,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责任感缺失、金钱至上及过度的理想主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这些问题根源所在。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成为朋友,利用主题班会、学校举办的婚恋观教育的讲座进行专门的婚恋观教育,加强对失恋学生的教育引导,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士身历乱世,经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却并没有表现出颓废软弱之态,相反却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显示了风神独具的人格魅力。这一时期创作的送别诗充满了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体悟,对自然、宇宙和生命深情脉脉的关怀和眷恋。魏晋送别诗不仅反映了文人之间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也是他们深情兼智慧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相似文献   

20.
传统意识里,女人一生的归宿和依靠是婚姻和男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女性表现出的强大和韧性往往超过男人。魏微的小说《姊妹》,就是通过叙述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争夺过程,女人逐渐发现自己,解构了男权神话,男人在这场情感战争中成了一个背景,两个女人为爱的较量逐渐演变成为生的较量。当男人离去后,两个互为对手的女人成了惺惺相惜的真正姊妹。在这里,男性成了一个障碍,爱情也是昙花一现的幻影,而女性间的相恤相怜之情,远远超过了亲情和爱情的层面,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类情感、命运、情谊的迷惑和探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