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校本教研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教师为本解决教师实际需求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年来学校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使不同层面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校本教研中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的根本要素,是兴校、强校的关键工程。要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根本的就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所以,“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我校对“校本教研”的领导,集中体现在激励、组织和引领三个方面。一、激励教师自主参与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的领导者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激励教师…  相似文献   

3.
校本管理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要从以前单纯的"以校为本"转变为"以教师为本",进而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校本教研作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好花难开"的尴尬的局面!缘何至此,笔者以为,形式化的校本教研败坏了老师们的胃口。如何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有效教研,关键在于轻负,只有轻负才能自由,自由方能增加教研内容的深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4.
校本管理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要从以前单纯的“以校为本”转变为“以教师为本”,进而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校本教研作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好花难开”的尴尬的局面!缘何至此,笔者以为,形式化的校本教研败坏了老师们的胃口。如何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有效教研,关键在于轻负,只有轻负才能自由,自由方能增加教研内容的深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5.
当前,各地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并把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县教研室肩负着指导与管理职能,必须全力以赴加快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我们认为,要达到此目标必须构建推动区域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和实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自下而上,基于课堂但高于课堂,出于问题但源自实践。作为学校自身资源中最优质、最具发展力的人力资源,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源于学校的内驱力应是顺利推进新课程的关键。校本行动是学校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一种基于学校自身的主动创新和自主实践,它以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为核心,强调学校自发参与变革以及使变革灵活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建设。校本行动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校本培训是校本行动的切入点,校本教研是解决具体问题的主攻点,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是彰显学校特色的生长点,校本评价是学生发展的落脚点。校本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性地提高实验高中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把建设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工作。一、提高认识,确立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者。倘若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种转化就难以实现。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成长,必须把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方式。怎样才能使教研真正走向校本,并进而…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校本教研对学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校本教研环境不容乐观,出现了教师教研积极性低、教研成果数量少品质低、学校校本教研无序、学校管理者脱离教学纸上谈兵等现象.为了规范校本教研工作,有效提高校本教研工作开展的效度,学校必须审时度势,构建生态校本教研;精准施策,建设结构合理的组织体系,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甄选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方式,重视校本教研的成果管理.以期最终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本教研环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各地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并把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县教研室肩负着指导与管理职能,必须全力以赴加快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我们认为,要达到此目标必须构建推动区域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和实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校本管理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要从以前单纯的“以校为本”转变为“以教师为本”,进而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校本教研作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好花难开”的尴尬的局面!缘何至此,笔者以为,形式化的校本教研败坏了老师们的胃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甘肃省古浪县定宁中心学区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突破口,把提高校本教研水平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研生长点,强化广大教师的教研意识,健全教研网络,寻找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开发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教研应该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活动.开发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育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开发校本教研必须树立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理念,建立校本教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同伴互助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模式,提升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队伍建设是校本教研的坚实基础,规划制度是校本教研的可靠保证,校本培训是校本教研的不竭动力,课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载体。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教学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主要特点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成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手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然而,农村学校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校本教研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有头无尾,成为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本文试图列举校本教研中的几个问题和症结提出几点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杨霞 《教育导刊》2007,(9):61-62
新课改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结合"、"校本教研与完善学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建设问题更多地指向教师课程实施过程,强调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确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困境在于学校优质资源的匮乏。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设备设施不足,社区资源等校内外物质资源的匮乏;二是表现为人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借助教育信息技术丰富课程物质资源,借助校本教研制度培育教师专业精神、提升教师专业智慧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9.
校本教研活动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提升教育教学效能,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建设校本教研文化,是促进和保障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选择。名师工作室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既是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也将因其特有的资源和禀赋而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从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名师工作室建设,就要优化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形式,营造教研组织文化,完善激励机制,做实常态教研,并搭建网络平台,以名师工作室建设带动校本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20.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法宝。实践证明,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所获得的进步比校外进修要大得多。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