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用近似描述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苏轼谪贬儋州后的人生情感状态,试图据以把握苏轼从儋耳北归至常州使溘然长逝的生命脉络。文章认为,苏轼离惠赴儋后,其生命的核能就开始发生裂变,这有两个方面的深层动因:一是政治“企幕情感”的彻底失落;二是痛失王朝云的精神打击。此二者形成了复杂的悲剧情感结构,使苏武的生命强度弱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北归途中的不意辞世。文章的考察和结论扬弃了苏轼气质评价中笼统的“旷达”说,揭示出处在暮年阶段的一个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相似文献   

3.
据《苏轼年谱》,元丰八年(1085)八月下旬,苏轼从常州赴知登州任途中经过扬州时,杨康功献醉道士石请苏轼赋诗。在次年九月,苏轼在大风淮口舟中写下《醉道士石》诗。由此看来,苏轼作此诗时,他只是凭他的记忆写,石仍然为杨所藏,这就排除了苏轼在石上自书的可能性,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里的醉道士石上的苏轼的《醉道士石》诗并非苏自书,当是后代好事者所为。  相似文献   

4.
苏轼前往贬地的心理准备以及心态建设对研究他的贬谪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途经江西,在赣州停留了一段时间。赣州秀美的自然山水抚慰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淡化了他贬谪的痛苦。苏轼在赣州时期也有浓厚的人生无常之感,江南水乡特有的烟云凄迷加深了他内心的迷惘。赣州浓厚的佛禅文化助苏轼洗涤了自身的尘垢,恢复了自性的清明。赣州境内的大庾岭是苏轼前往惠州途中要翻越的最后一道大的自然障碍。险恶的自然环境并未困扰苏轼,反倒促成了他精神的升华。从大庾岭南下,他逐渐把贬谪之路化为了追求大道的成圣之路。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这一年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年三月七日,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亦称螺蛳店)看田,因生活所迫,他想买几亩水田,有朋友作介,这次他是前去看看是否能买。途中遇雨,一行人都被淋湿,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6.
<正>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这一年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年三月七日,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亦称螺蛳店)看田,因生活所迫,他想买几亩水田,有朋友作介,这次他是前去看看是否能买。途中遇雨,一行人都被淋湿,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8.
一日,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外出归来,去拜望苏轼。他知道苏轼喜欢饮酒赋诗对句,此番前去少不得又要问自己有什么新作。因此,他在途中边走边想。突然,见道旁有爿木器店,一位木匠师傅正用墨斗弹线,心中一动,想出了一则打油诗谜。  相似文献   

9.
元丰三年二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初到黄州,到元丰四年正月,在这不到一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段时间苏轼的心理状态是:初到黄州时内心愁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于世无用",并且有意地与世俗保持距离。之后他结交黄州友人,借助庄禅智慧走出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苏轼赴黄州途中所写的红梅诗以及一年之后写下的关于红梅的诗作可相互映照。后者是苏轼走出心灵危机的标志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李志灵 《现代语文》2006,(10):18-19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诗人作品中屡次出现的孤鸿、飞蓬的意象恰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苏轼三遭贬谪,即他的自嘲诗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之贬起于北宋名的“乌台诗案”,儋州之贬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远的放逐。儋州就是被称为天涯海角的海南,诗人正是在从儋州北归的途中染疾而终。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直以来都是千古文人心中的偶像。大江东逝去的雄伟,挽弓如满周的英武,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细细想来,我钦佩苏轼登峰造极的文学造诣。提到苏轼,大家第一刻想到的都是他那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的时候,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我们丰厚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2.
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三日,苏轼在知定州任上接到谪贬英州令,立即启程南下赴英州,途中朝廷数改谪令,最后改贬宁远节度使惠州安置。苏轼经过六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绍圣元年十月二日,到达惠州。苏轼沿途所历,每发为吟咏,留下不少诗文,真实昭示出其南迁路线图和其随缘自适、不以忧戚为怀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赴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两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  相似文献   

14.
<正>苏轼当年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时,主考官是北宋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阅过苏轼的答卷,对苏轼的才华赞叹不已,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欣喜地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不仅知识面开阔,而且能灵活运用知识,经常在文章中引经据典,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材料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相似文献   

16.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同道挚友文同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下简称《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牟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  相似文献   

18.
《浣溪沙·籁籁衣巾落枣花》是宋代词人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的组词之一。元丰元年(1078)春,久旱不雨,为了顺从民意,苏轼亲自带人到城东二十里外的石潭去求雨。碰巧,不久下了一场喜雨。到了初夏,农村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按照惯例,苏轼又到石潭去“谢雨”。“谢雨”途中,即兴而成写了一组《浣溪沙》。他以异常喜悦的心情勾画了几幅具有浓馥的夏季风光的农村风景画,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词中他勾  相似文献   

19.
正《但愿人长久》一文中,苏轼的感情经历了"思念——埋怨——宽慰"的变化。当我讲到"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埋怨月亮时,却正是那一轮圆月让他的内心得到了宽慰",学生表现出不解。正当他们眉头紧锁时,我讲述了一些苏轼与苏辙的故事,并提醒他们去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苏轼看着明月会想起些什么?当学生了解了课文背后的故事,目光再次与图中景象交会时,思维的火花就在瞬间迸发了:  相似文献   

20.
李新军 《教学随笔》2008,(11):68-68
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有时也对对联。一次,苏轼想诱使佛印开荤,就请他以游湖为名,把佛印请到了一只小船上。当船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时,苏轼把佛印请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