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蒋艳华 《学周刊C版》2011,(8):129-129
在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做完初步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开始初读课文。教师总是说:“带着自己的想法,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的安排,乍看之下,好像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学生不会抓住这个自我解读的机会,发挥主体作用,而是要么三三两两地自由读,要么就是齐读,实际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说过:"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但是在现实中,学生的初读要么兴趣索然走过场,初读如同摆设;要么过细费时,初读力度扩张,到讲读环节时,读文已经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3.
韩立飞 《考试周刊》2012,(3):123-123
对于高中生来讲,理解光的本性——波粒二象性,有一定的困难,觉得很难理解,很难接受。因为此时,经典物理学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就好像我们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样,想改变一些传统观念上的东西,谈何容易。而且从经典物理学中的观点来看,"微粒"和"波"是相互排斥的、对立的。一种东西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两者怎么能同时存在呢?  相似文献   

4.
学语文,读很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非常重要。当下的语文课堂,初读要么被讲读代替,流于形式,要么被预习扼杀,游离于课堂之外。为了让初读更有效,让更多学生平等地体验初读,必须对初读的方法与形式进行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5.
独立重复试验,也叫做贝努里(Ber—noulli,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试验,是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地、各次之间相互独立地进行的一种试验.在这种试验中,每一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即某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并且任何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在实际问题中是很多的.例如,在产品的抽样检验中,要么抽到合格品,要么抽到不合格品;在一定条件下,种子要么发芽,要么不发芽,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独立重复试验及其概率公式缺乏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6.
经典的能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  相似文献   

7.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这样概述: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相似文献   

8.
<正>"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情节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偏离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我们不时的会看到,课堂上部分学生要么酣睡、传纸球、看网络小说;要么交头接耳说个没完没了,旁若无人,更甚者你推我搡犹如在自由市场,而老师滔滔不绝、有条不紊的讲个不停,好像节节都是在上香港电影《逃学威龙》的汇报课。课间休息,个别男生在教室  相似文献   

10.
初读叶圣陶接近不惑之年写的散文《牵牛花》,也许会感觉有点儿"平淡","淡"到我们好像感觉不到是名师大家的手笔。但细细再品,才知叶老之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的随笔《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备课资料(如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这篇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要么言之不详,要么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12.
正开篇语: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谈到,经典作品是那些经常听人们提到的"正在重读"的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要么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烙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关于经典的释义,或许再没有比卡尔维诺更为精确的总结了,他剖析"经典"二字的所指,揭示了经典的本来面目。然而关于"经典"的能指,我们还可以谈很多。无论是用阅读为童年注入记忆,还是谈教师阅读的必要性、科学类阅读的缺憾,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探讨关于阅读的话题,从各个角度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我们不时的会看到,课堂上部分学生要么酣睡、传纸球、看网络小说,要么交头接耳说个没完没了,旁若无人,更甚者你推我搡犹如在自由市场,而老师滔滔不绝、有条不紊的讲个不停,好像节节都是在上香港电影《逃学威龙》的汇报课。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高级口译考试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考试,本文是中高级口译考试中最经典的十个句型,供大家参考。1 leave sb.the choice of…or…要么…,要么…(选择类经典句) (1)Our cruel and unrelenting enemy leaves us the  相似文献   

15.
每一次读《文化苦旅》,就好像身陷一场沙尘暴,在深沉的文字间步履维艰,被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压得.抬不起身子。  相似文献   

16.
王崧舟老师曾说:"我有一个担心,古诗成为课文,进入教材,可能是一种不幸。我们看到的古诗课堂,要么是背得口干舌燥,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傻傻地讲,讲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看了以下两个案例,我才深深体会到王老师的担心不无道理。这么经典的诗句,在教师的讲解下,被学  相似文献   

17.
崔皓 《学语文》2010,(5):23-23
初读.指的是对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初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发现这个环节在许多课堂上成了草草走过场的一种形式.不但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教师往往也没有很好设计,使初读完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必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初读。并切实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把文体局限在散文这种体裁上,写一个人如何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最好是写出精气神。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又是不得不说的废话。描人状物,总得有一个因由,要么这个人有趣,要么有味,总之他有某种魔力吸引了你。有人说我跟笔下的人物不熟,肯定写不好。非也。熟悉,并不是必要条件。我们写他的目的是为表达心中的情思趣味。我们眼中的他,与本质上的他有多大差距,其实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9.
点击经典,与大师“第一次亲密接触”;初读原文,精彩片断让你领略异域风情。 书山嵯峨,我们愿为你送上一盏指路的明灯;学海无涯,我们让你直接描素“世界名画”的真迹。现在,大师的真迹就在眼前,你还犹豫什么呢? 主持人:竹风  相似文献   

20.
课文初读在很多的课堂上是被弱化处理的,首先表现在很多公开课对第一课时的集体回避;其次表现在初读只是学生自读的相对单一的操作方式。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阅读,兼具第一次和第一层次的意思,但是也并不能因此而把初读进行单一、表层、一次性地处理。在其背后,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支撑起初读的不同层面,让初读扎实起来。笔者认为,课文初读要遵循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