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毓 《档案管理》1999,118(3):37-38
曹操是一位很有本事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他平定了三郡乌丸,统一了北方,很有雄才大略.  相似文献   

2.
晓蓉 《湖北档案》2006,(3):35-35
我居住的城市有一条美丽的河,我家离河堤很近,每次在河畔散步,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往河对岸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赵:郝总编,您好! 有个传媒界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段子,说现在的传媒业就好比是在过一条河,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过到一半很多人觉得这条路很艰难,过河的人又多,竞争太激烈,于是想掉转回头.回头发现更可怕的是,又有一大批人正卷起裤脚向这边走来.这个段子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不少传媒人的生存状态和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心态一一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4.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相同内容,相同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是提高欣赏能力的好方法。李白有一首写《望庐山瀑布》的诗,原文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代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原文是: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第一句:李白写瀑布前先写在旭日照耀下的香炉峰被彩云笼翠,十分秀丽,这为写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寻常的背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万绿衬托,红才显得更艳;紫云缥渺,红日照耀的香炉峰与势不可挡的瀑布互相映辉,造成奇伟瑰丽的景象。徐凝  相似文献   

5.
我刚才在这个留言本上添了一行字:“一个民族,如果连诗也撒谎,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写这一行字,我心里很沉重。我是个诗人,我一辈子写诗。假如我写的诗,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写的诗,也还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句子,所以我要求这句话首先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鞭策!  相似文献   

6.
在南北朝的梁乐府中有一首《捉搦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这是实话,没错,但这绝不是好诗,其原因就在于太实了,作者没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没有把我们带到一个美妙的境界,让我们饱览一番奇景,或是体悟人生的真理。区别诗与非诗,诗人与非诗人可以有若干标准。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想象为尺度的。别林斯基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做一首必先"读于老妇听",只有街边的老婆婆听懂了才能通过,否则就要改.也因缘于此,自居易的诗作在民间流传颇多. 写财经新闻其实与做诗异曲同工,都是将一种较晦涩的东西明白地表达出来.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往往使其很容易陷入"难写、难懂"的两难境地--从记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受众的角度讲是难懂.尤其读者对象为普通大众的晚报,其可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白居易诗风应是晚报财记们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1,(10):57-58
以前有一人写过一首很幽默的诗:琴棋书画诗酒花,当时样样不离它。而今万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北京人每天都需要打交道的东西。在北京街巷地名中,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命名的地名很多,也别有趣味。  相似文献   

9.
弄诗与写新闻,属两个不同的门类。因此,若把诗人叫“记者”,会显得大不恭敬;相反,如果把谁的本报讯说成“诗”,作者也会脸红。因为,这几乎等于否定了他的心血之作。有一个人却怪,硬要说“一条好的报道就是一首诗。”此人就是后来用“闻捷”的笔名写诗出了名的原新华社记者赵文杰。我是一个搞新闻的人,也读读诗,工作中也不时品味闻捷的那句话,心想,诗与新闻既同是舞文弄墨之事,个中总会有相通之处。读了杜甫的《石壕吏》,更有深切感触,觉得两者相通  相似文献   

10.
"只要在难忘的地方,有山在呼唤,有水在荡漾,心,就在挥洒的过程中--发光、闪亮!"这是孟学农的诗<心在哪里安放>的结尾,写得很实在.不过,此诗的发表引起了轰动,让这位卸任官员,再次成为媒体红人.  相似文献   

11.
"今天/时间推开了又一个黎明/你又一次占据了我佰分百的世界/百分百的灵魂",这是一首写给心爱女人的诗,写的时候心情很纠结,感叹世界上最深沉的不是大海,而是女人的心灵.我把整个自己都抛进去,却不见泛起一丝涟漪.  相似文献   

12.
记住涉过河流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走向对岸,折一根柳枝或湿了鞋子,都是接近真理的方式。 进入水,永远感激真实的苦难。接近水的冰冷会感到人生的苍凉,当太阳直逼头顶,将身影投入时间空间,投入一条河,我的内心会真诚地感到,跋涉人生之河的确有太多的艰辛,也有太多的伤痛,但执著的心还是要前行的,因为我不甘于平庸,也不甘于平淡!涉过河流的日子将成为最美丽的回忆。 日里、夜里憧憬彼岸,每朵浪花流去,带着遗憾叩向自己,潮湿的梦境就是一条河。 记住涉过河流的日子,我们才不会在成功时忘记自我;记住那些涉过河…  相似文献   

13.
写消息,在一些人看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最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屈指可数。写消息难,最难一点就是它短。要在很短的篇幅中,把事情说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很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例如把语言搞得精炼些,就是一种办法。但写好消息最基本的还是选好角度的问题。其中,选好“接近点”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请看这样一条消息的修改。第一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修改,是在文字上的修改。第二遍是改写,即在角度上有一些变化。先看第一遍修改,改过以后,自然是好多了。现  相似文献   

14.
《兰台世界》2013,(Z4):27-28
<正>"林中有两条小路都望不到头我来到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选择了这一条却说不出理由……"。有时候,选择真的很重要。特别在重要的"人生节点",不同的选择,将给人生带来大的不同:或许是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或许是一生的遗憾,永远的惆怅,或许是一生的辉煌、一路的荣光。在我三十一岁作为军转干部需要面临二次就业时,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我必须作出选择。那时的我,有"资格"  相似文献   

15.
1084年春末夏初,宋代文豪苏轼由黄州贬谪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顺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雅思,他挥毫写下了十多首赞美庐山的诗.在其《题西林壁》中,有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看山的方位变了,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了.这是很有哲理的见解,也适用于新闻写作.写新闻,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赵:郝总编,您好! 有个传媒界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段子,说现在的传媒业就好比是在过一条河,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过到一半很多人觉得这条路很艰难,过河的人又多,竞争太激烈,于是想掉转回头。回头发现更可怕的是,又有一大批人正卷起裤脚向这边走来。这个段子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不少传媒人的生存状态和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心态——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7.
这已经是18年前的事了———那时 ,正值一个乍寒乍暖的季节。从井下出来 ,已经是早晨7点(我是头天晚上9点下井的 ,整整在井下干了一个通霄) ,我不顾劳作的疲倦 ,挤上长途客车 ,去了30多公里外的县文化馆。我此行的目的很简单 :县里刚办了一张报纸 ,我想请编辑老师指点一下我的“诗集”。这么简单的目的 ,为何如此火急火燎地赶去?这其中有一段苦涩的经历———我自幼酷爱写诗 ,写了很多诗 ,也投寄了不少的诗 ,但除了在校园、矿区的板报和广播站选用外 ,没有一首变成铅字的诗。但我仍然坚持写 ,以致堆成一本厚厚的“诗集”。时间长了…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人生中,有39年都是人家在写我,这是唯一一本我林青霞自己写林青霞的书。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我心里面涌出来的。我很希望,大家能够把我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或者放在书架上,或者放在床边,经过的时候,翻一翻,然后心里想着,嗯,她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9.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到他的作品,却皱起眉头说:用你自己的语言来  相似文献   

20.
《战友报》社记者、青年诗人卜宝玉的一部题为《东方性格》的诗集出版。作为他的同行和隔窗相望的挚友,自然会生发出“他与诗,我写他”的想法。好在平日朝夕相遇,经常促膝攀谈,时常读他那沉甸甸的诗行,读他那平中有奇的人生,写起他来不算费劲。1他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被上刮过。不管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品格。宝玉的诗如其人,都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化,淳朴民风的熏陶。他告诉我,在他离家入伍时,父亲帮他背着军用行囊,翻过了一个又一个黄土高坡,把他送到了一辈子没去过几次的县城。这时候,他很想听父亲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