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虚词的用法,但是它的这个用法并不是造字之初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在古代汉语中,"被"的主要用法是做名词和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被"虽然保留了名词、动词的词性,但它的主要用法是做介词,表示被动之意。在"被"字语法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被字式。可以说,被字式的发展与"被"字的语法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思”字不仅可以作实词即名词和动词,而且也可以作虚词即语气助词,作语气助词时分别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尾。这说明“思”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要比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丰富。  相似文献   

5.
"然"是一个比较常见常用的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对,不错"、"副词、形容词后缀"等几种意义形式.在古代汉语中,"然"的意义更加复杂,条目众多,用法比较灵活,所属词性也庞杂不一.  相似文献   

6.
"上"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现代汉语中"上"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补语).在山东单县话中,动词"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特别是出现了交互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相”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素,常用来构成动词(如“相信”“相似”“相同”等)或副词(如“互相”),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字除了以上用法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8.
杂说“一”     
“一”表示数的开始,它的字形简单,意义明确,因而妇孺皆晓世人尽知。但对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人们却有所忽视,无论文字学家的专著,还是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材都很少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其实,在古代汉语里“一”的含义和用法远比现代汉语复杂。作为一个多义词,它除了大量用作数词表示数量之外,同时还兼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其中某些义项和用法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而作为一个构字的部件,它又随事所指,各拟所  相似文献   

9.
"之"在古代汉语中有动词、代词的用法,另外还有什么用法,应归属哪个词类,这在目前的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出现了分歧.通过分析古代汉语词类划分依据,并借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及考虑与目前中学语文文言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之"动词、代词以外的用法应归属助词一类.  相似文献   

10.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本探讨古代汉语中的指代性副词“相”、“见”的几种用法特点和“所”字的多种词。性,用法以及特别指示代词和动词,介词组成的词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了"字,学界多探讨其作为副词和语气词的用法、语法化过程等,对用作表"完结"意义的动词"了"论及甚少。我们发现表"完结"意义的动词"了"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普遍使用,有"动词+了""副词+了""光杆动词‘了’"三种用法,而同时期的南方文献表完结意义时,一般用"竟""毕"等古代汉语词汇。这与中原汉语的第一次南北大分化,以及当时北方的民族融合有密切关联,很可能是受北方阿尔泰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不同时期不同句式中出现的"为"字,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教材中"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下的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它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为"字的多种用法,以期利于中学及普通高校本课程教师学生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4.
南昌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话的"是"字念[J ],南昌普通话念[si],大致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动词,和普通话动词的"是"用法一致,如"渠(他)是北京人".另一种是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外地人来南昌,常常发现南昌人在讲话时常用上一个非动词的"是"字,即使在用普通话交流时,也会不时地冒出个"是"字来.例如: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字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对于这种"有"字的词性,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词缀说和助词说,而将其定性为动词,认为"有"是表存在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一、"之"作实词1."之"作动词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语文第二册《氓》关于"载笑载言"之"载",课下注释:动词词头,无义。笔者认为此条注释欠妥。笔者广泛查阅字典、词典,对"载"的注释各异:《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注:乃;且。一说是动词词头。《诗·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又,且。【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诗·鄘风·载驰》)《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助  相似文献   

18.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19.
朱丽 《现代语文》2006,(7):52-54
1.问题的提出 由于"有"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探讨"有"以及"有字句"的论著和论文非常多,"有 N"被认为是"有"的最基本用法,但现有文献中我们却看不到对这一格式的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20.
孙锡信先生认为直到南北朝时"到"仍只能作动词用,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却提出先秦已出现"到"作处所介词的用例.本文通过考察动词"到"虚化为介词的过 程,认为动词"到"大约在唐五代才基本虚化为引进处所关系的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