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笔者在深圳听一堂分数计算练习的公开课教师设计了一组题,让学生在“○”里填入“×”“÷”符号再计算。笔者有坐在学生旁听课的习惯(观察但不打扰学生),一下子就发现身旁的孩子在“○”里填的不是运算符号,而是“=”和“>”,本来要计算的题目变成了这样。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调查采访时,一名热心学生将笔者领进一家名叫“极速蓝猫”的网吧。网吧里只有三个人,一个是老板,一个是网管,还有一个看上去像是学生。给笔者当“线人”的学生告诉笔者,老板就是他们中学毕业的学生,当年曾是网吧的受害者,后来由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了害人者。学校周边的网吧,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他们中学毕业的学生开的。现在网吧里虽没什么人,一到晚上,这儿每个坐位都不会空着,几乎清一色是学生。笔者问老板有没有什么刺激的玩,老板笑了:“啥叫刺激?我们这儿玩的,没有不刺激的。”“线人”悄悄告诉笔者,只要肯付钱,在这儿什么都可以玩,甚至…  相似文献   

3.
“边缘生”也被有的老师称为“落后生”“后进生”“问题生”……但在笔者的字典里并没有这些词语。笔者对边缘生的界定是:不愿融入同伴群体、不想融入班集体的内向学生。  相似文献   

4.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是一位名师执教的苏教版第二册的《雨点》一文。文章不长,是一首诗歌:“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课堂上执教者配合教学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这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官刺激,也令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但综观整个课堂教学,这几组动画并未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反而削弱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与思维训练。一、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感…  相似文献   

6.
“读”乃语文教学之根,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回归自然还其本色,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吮吸智慧的琼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但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有声朗读,而忽视学生的“无声朗读”。笔者认为,语文高效课堂更需要的是“有声朗读”与“无声朗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一、对知识性质的讨论。笔者经历了多年“学知识”的过程,又经历了“教知识”的过程,可是突然有一天问自己知识是什么.竟然无法解释。在调研中,笔者曾向内蒙古牧区某中学一个班级的学生提问:“你认为知识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知识是学校里学习的课程”、“知识是为了祖国发展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是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毕景涛 《中国德育》2010,(10):48-49
几年前,笔者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研讨会,会上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应该说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然而这位教师整节课都用“孩子”、“孩子们”、“这位孩子”称呼学生的做法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之后,在三四年的时问里笔者一直对教师如何称呼学生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期间听了大量中小学教师的课,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生涯中,许多人都当过“课代表”。随便去一个学校里看一看,“课代表”都是各科老师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但是,笔者认为,班级生活中的“课代表”最好写成“科代表”。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信息技术课时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难以教育的“犟”学生。如何教育这些“犟”学生?笔者认为只有在教育方法和艺术上寻找突破口。 “犟”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有错却不认错;一类是骄傲任性,目中无人。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名师执教的是苏教版第二册的《雨点》一文。文章不长,是一首诗歌: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课堂上执教者配合教学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这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官刺激,也令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但综观整个课堂教学,这几组动画并未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反而削弱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与思维训练。其一,弱化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学生常挂口头的一句话。作文难,早已成为一种惯性。笔者在上小学时就曾高唱“学生就怕星期五”的顺口溜。(那时的作文课一般安排在星期五)张志公先生也在一篇文章里说  相似文献   

15.
苗壮 《山东教育》2003,(13):20-20
开班会让学生自揭伤疤,迟到了可以不喊报告推门而入,课堂上学生有权拒绝回答问题,老师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必须先给学生找个椅子……这些看上去有违“传统”的做法,都是北京市东城区一个叫做“尊重教育”实验课题组的老师们的“创造”。依照笔者的观点,“尊重教育”其实是一种能创造奇迹的较“前卫”的教育。说起“尊重教育”,笔者不由就想起了“让学生举起右手”的河北省安国市的那位教师的故事。一次,那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平日里学习很差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举起了手,但是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16.
笔者参加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 ,发现相当一部分课堂中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交流 ,前排学生唰地回头 ,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 ,四人小组里 ,每个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 ,教师一喊“停” ,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那么究竟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呢?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从培养写作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张开兴趣的翅膀在作文天地里“天高任鸟飞”。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观念里,相比于普通中学的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或者单项“弱势”,或者多项“弱势”。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教育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经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练,笔者总结出坚持“五化”原则,取得较好教育效果。“五化”即教育服务公平化、师生关系多元化、交流沟通常态化、评价标准多样化、培养目标层次化。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明确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就是其中之一.本文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认识多位数”一课为例,通过研读教科书和访谈了解学生学情,尝试借助丰富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十万”和“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今天所上内容是苏教版《数学》第四单元“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通过昨天辅导本班部分学生预习得知:很多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时有个通病——不把小数点对齐,忘记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教参书指出:“应提醒学生对着加数中小数点的位置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释列竖式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特别要强调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所以,我把“小数点对齐”和“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作为本单元的重、难点。但用什么方法来突破这两个难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