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贺麟“宗教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所说的宗教精神,包含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需要等在内,是追求超越现实,“与上帝为一”的精神,而所谓“上帝”则指“真理、人民、大自然”。他从化哲学层面,以欧美现代化历史为例,认为宗教精神对科学“有保护促进之功”,“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认为宗教精神也是近代民主精神的基础,是工业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民主不如欧美发达,原因之一,也许正在于缺乏这种宗教精神。所以中国传统化的现代化,铸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是必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作家。他一生中曾经与中国及中国文化发生一定的联系,他在这方面的某些看法和态度,由于受到他世界观的影响,因而不免片面和失之消极。但,他仍然是希望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热切向往中国的。东方文化曾长时间吸引着托尔斯泰的注意力。1870年,他患着宗教苦闷时,就开始寻觅浏览东方宗教方面的书籍。不久,他搜集完成了《圣贤思想集》,其中包括着《圣经》、佛、中国的老子的言论。在亚洲各国中,托尔斯泰感到在思想上与他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有无关系?这个似乎古老的问题的答案,对於思考一个对当代中国文化有着重大意义的问题,即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基督宗教或一般宗教的关系,肯定会构成思考的背景,影响思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很显然,本的主题实际暗含着一个基本的化判断,即:在中国化与域外化(包括宗教)的开放性沟通中,西方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化,要比其他类型的宗教化更容易进入中国化传统,构成儒家主导之中国多样性化生态中的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思想通论》是中国宗教思想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该著共63万字,2010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近日翻译出版了新书《中国来信》,该书是18世纪捷克最早的汉学家、耶稣会士严嘉乐1716年到中国后,潜心研究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的大量信函。严嘉乐以那个特定历史年代中一位亲历者的身份,客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内容。《中国来信》一书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严嘉乐的信函均是从中国寄回其祖国的信件,以及他与欧洲一些天文学家的通信。这些珍贵的信件基本上是通过欧洲一些来东方经商和探险的船只传递的。严嘉乐说:他从欧洲到中国还是比较顺利的,从里斯本航…  相似文献   

7.
一本研究马相伯的英文版新著评《马相伯:近代中国的头脑(1840\1939)李绍昆马相伯,“真是一位长寿的人!”本书的一名作者这样写道。马相伯于1939年去逝,他的一位忠实信徒在纪念文章中曾用这样两句话来描述这位宗教首脑:“荣耀和赞美属于上帝”,“不论...  相似文献   

8.
龙彼得,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不错,他是荷兰人。他在台湾的学生当面戏称他为“红毛仔”,把他与当年郑成功驱逐的“荷夷”相提并论,他也笑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的殖民者与当今这个迷恋于东方神奇的土地和中国古老文化的“老外”是截然不同的。他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毕生研究的是中国的宗教、民俗和戏曲。在地牛津郊外那座二层的小别墅里,四壁几乎尽是中国的线装书和各种出版物。他完全可以用普通话与中国人讨论问题,甚至会用泉州话与服务员及三轮车工人交谈。因此,有人说他比…  相似文献   

9.
赵超 《华夏文化》2008,(4):44-45
中国是一个多信仰的国家,宗教发达。各家开山立派.谈经讲法,解玄寄畅,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很大影响。诸多宗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生成,具有鲜明的汉族特色。道教以其驳杂的信仰、光怪陆离的科仪斋醮、巨大的包容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神仙体系纷繁复杂,等级森严.  相似文献   

10.
一个难得的清静时日。窗外蒙蒙雨雾拦阻了往日熙攘的游人,没有车马喧,又无人声沸。空中群燕旋飞,林间山鸟调瞅,更添了清静中的宁静。客堂里,任法融道长从案头上拿来一本惆易参同契释义》签名相赠。这是他继《太上老君十四字养生快释义》、《黄帝阴符经释义》、《道德经释义》之后的第四本著作。新近又一部惆易精义院稿。作为一位出家的道士,在短短的几年中,研究中国道教古老典籍并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令人感佩和钦敬。任法融一九三五年生,陇东天水人。十三岁丧父,母亲是位吃斋念怫的居上,他自幼受到宗教生活的熏陶。十五岁时家乡…  相似文献   

11.
重新认识宋明新儒学的宗教色彩方言对于宋明新儒学的性质,本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曾产生过一场讨论。任继愈先生1980年《论儒教的形成》(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一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儒家思想逐渐演变为儒教的过程。他指出孔子的学说经历了两次大的...  相似文献   

12.
在印度,宗教气氛充满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印度社会一直是个忠于宗教的社会,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印度明的古老与神秘之处,就在于它的宗教。从吠陀前期一直流传至今,宗教已成为印度人生活的最高理想。印度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最终目的是宗教职责的积累。他们认为,印度社会与西方有着显差别,在印度人看来,西方社会注重经济和物质幸福,在一切活动中把物质幸福放在首位。而印度人则不然,印度社会注重宗教精神,一个人从出生就同宗教联系起来了。宗教不仅约束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宗教力图以神的观念解释世界和社会。在印度,一年中有366个节日。除了国庆节独立日,其余全部都是宗教节日。印度人往往在家里最主要的部位摆上一个神龛,供奉着自己所信奉的神。然而,  相似文献   

13.
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集中有力的物质表达。人们往往运用当时最高超的技术水平、最昂贵的材料,力求体现宗教崇拜偶象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信徒们虔诚顶礼膜拜的宗教感情。因此,许多宗教建筑本身就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地区文化的纪念碑,富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技术、历史文物价值。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国的名山圣寺等,都是典型的宗教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又是人类文化艺术珍品。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代表的中西宗教,在宗教观的形成上有着相反的走向:基督教是神的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值得一书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林林总总的变化,对社会和人心都有巨大冲击。回顾历史,我们有很多启示,同样也有很多感慨!佛教是已有25个世纪之久的宗教,它传入中国,也近20个世纪了。但是除了隋唐盛世鼎盛期的佛教之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黄维民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作为一种宗教,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已有1300年左右的时间。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阶段,学术界意见比较统一,认为由唐初至清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  相似文献   

16.
已经是前年的事了,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来华考察中国当代歌词,我曾与他作了一次长谈,向他提供了比较翔实的研究资料。他会唱许多正在流行的中国歌曲,说他注意到了中国当代歌曲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想从歌词的角度上对这个领域进行一些研究。虽然事隔两年,我还木知道他的研究成果若何,但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歌词,这确是一个可喜的信号。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与时代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并且反映最迅速的,大概就属歌曲了。因此,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歌。人们从这些歌中可以真切地领会到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汤姆士·默顿(一九一五——一九六八)是西方一重要宗教思想家。他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督教(天主教)传统的宗教思想。可是他在佛教思想方面也有研究,如他的书:《神秘主义与禅》 出之意外,最近又发现他对庄子的研究:《庄子之道》。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曾感觉到他的思想其实与庄子通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的传教士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连根 《寻根》2006,(1):42-44
1807年9月8日,经过近四个月的长途跋涉,一个叫马礼逊的英国人以美国商人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广州。马礼逊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于1804年上书布道会,要求派他到“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教会接受了他的请求。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之后,他终于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拙 《华夏文化》2004,(2):25-27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法学派在欧洲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以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理想类型”的理论。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使他在社会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等论著。韦伯关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宗教的演变趋势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以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主线,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分析了我国宗教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论证了中国宗教在21世纪将会顺应国际、国内形势,朝着宗教世俗化、宗教私人化、宗教市场化、宗教现代化和宗教和谐化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