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远芬同志的《魏著<金瓶梅词话注释>辨正》(见《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淮海论坛》1986年第1、2期)一文,存在着不少错误,本文兹就部分条目的错误提出来商榷。1.[例]第一要潘安的貌,第二要驴大行货(子),第三要邓通般有钱……(3回) 芬按:从上面的解释来看,魏先生似乎从来听人说过这个词。实际上,“行货子”(俗读作“熊黄子”)在鲁南苏北农村是使用率很高的词之一。只要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不满,张口就说:“这个熊黄子(行货子)!”而在《金瓶梅》中,这个词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将礼鸿先生近作《〈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载《文献》1991年第3期),笔者有几点管见,不揣浅陋,写出来向蒋先生和广大读者求教。1.屣《札记》(二十六)引《金瓶梅》第五十回三处用到“屣”字。蒋先生按:“屣字不见于字书,据上文,玳安尽力向书童口里吐了一口唾沫,则屣是唾沫。”今按:屣字不见于历代字书,当是元明时期所造的一个俗字,读作song(从字形  相似文献   

3.
“趁窝和泥”,是张竹坡以《金瓶梅》的创作实践为基础而总结的一种叙述描写笔法。《金瓶梅》第十九回“草里蛇逻打蒋竹山,李瓶儿情感西门庆”回评云: 上文自十四回至此,总是瓶儿文字内穿插他人,如敬济等,皆是趁窝和泥。此回乃是正经写瓶儿归西门氏也,乃先于卷首将花园等项题明盖完,此犹娶瓶儿传内事,却接叙金莲敬济一事,妙绝。《金瓶》文字,其穿插处,篇篇如是。第十四回“花子虚因气丧身,李瓶儿迎奸赴会”至第十九回,“正经”文字即具有主干意义的情节,是关于李瓶儿与西门庆的描写,大致可分为偷情、停娶、续嫁三个段落。小说以李瓶儿与西门庆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在情节的纵向推进过程中,横向展开穿插进与主干情节相关而又独立于外的许多人物事件,主要有:在写李瓶儿与西门庆偷情段落中,借李瓶儿与其他妻妾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4.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金莲。然而写瓶儿,又每以不言写之。夫以不言写之,是以不写处写之。以不写处写之,是其写处单在金莲也。”脂砚斋在第三回的夹批中说道:“写如海实不(按:此“不”字当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相似文献   

5.
论《金瓶梅词话》的因果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因果复句出现很早,它的发展同其他复句一样主要表现在逻辑关系的复杂化和关联词的使用及其复音化上。从关联词上来考察,《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的因果复句分两类:无关联词与有关联词。无关联词因果词,如:第10回:“众人见花子虚乃是内臣家勤儿,手里使钱撒漫,都乱撮合他,在院中请表子,整三五夜不归家”;第12回:“都是日前和李娇儿、孙雪娥两个有言语,平白把我的小厮扎罚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补充解释了《金瓶梅词话》中“瞅”、“反乱”、“哈账、“行货子”、“拦拦济济”、“使心拄肝”、“战”等几则向来解释欠确或未曾解释过的词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一、《爱月美人图》即《金瓶梅》别名,77回的《爱月美人图》题诗即《金瓶梅》代序言,《爱月美人图》题诗后的作者署名“三泉主人”(王采)即《金瓶梅》作者署名。二、“三泉主人醉笔”的署名、王招宣府的故事情节和77回的回前诗表达了作者王采写作《金瓶梅》的动机。三、在《金瓶梅》所暗示的时间、地点找到了王采的历史资料,他是万历初年的徐州判官,判官的两个官厅所在地“新河口”和“河下”都被写入《金瓶梅》。  相似文献   

8.
小引《金瓶梅词话》虽然是一部自话长篇小说,但是读懂读通并不容易。香港学者马力先生在《评梅节点校本<金瓶梅词话>》中说到:“大陆研究《金瓶梅》的学者王汝梅也承认,《金瓶梅词话》‘有很多句子、词语尚读不懂、读不通’。”(《明报月刊》1988年3月号)他引述的这句话是我本着实事求是精神说的。我深感读《金瓶梅》之难。概言之,读《金瓶梅》之难有三:  相似文献   

9.
前人对翻译的文章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忠于原意;“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精炼,生动,优美。这些要求自然也适用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 最近,在讲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见“四川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八册”)时,见教材注释中有两条似不符合上述要求,现照抄于后: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介词的“和”“同”表示“共同、协同”、“对象”等,是一类。“替”表示“动机·目的”,是另一类。这两类介词互相排斥,不能互换使用。然而,近代汉语里并不如此。本文把近代汉语这两类介词的特殊用法归纳为五小类,逐一考察它们在五部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里的分布情况。有些介词,《儒林外史》中有较多的互换使用现象,其他作品则稀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第53回至57回的介词与《儒林外史》一样,有较多的特殊用法。还有与《水浒传》重复部分中,《金瓶梅词话》对此种特殊用法大都作了修改。本文提出一个看法:《金瓶梅词话》原作者并不深谙这种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1.
苏州话的指示代词有“该个”、“格个”、“归个”等①其中“该、格”含意与普通话中的“这、那”相对应。“该、格”有时可以同“搭”结合,组成表指代的方位词;有时也可以加在其他词语前作指代用,如“该本书”、“格样物事”等。“该、格”等指示代词源出甚早,在明清出版的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作品如昆曲、弹词、小曲和小说中屡屡可见。刊于清光绪年间的苏州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就多处出现“该首”、“该搭”、“该桩”等词语。如该第十三回:“云甫问‘玉甫何在?’那先生指道:‘来里该首。’”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说:“该字在苏州话里有时作‘这’字解释。‘该首’即这一边。”第十六回“倪该搭清清爽爽啥勿好,耐要去嘎?”“该搭”即“这里”。《九尾鳖》初编10页下:“倪晓得子,连牵按住子勿许响,勿然拨来格格客人晓得子,阿是要拿车夫停生意来多化,阿是作孽格。”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对封建家庭的妻妾之间的嫉妒描写得颇为精彩,特别是嫉妒者的言语表现。其中的潘金莲与其说是被描写为一个淫妇,不如说是一个典型的妒妇。明清之际,被认为是妒妇“产量”较大的时期。兰陵笑笑生写道,大名府梁中书夫人“性甚嫉妒,婢妾打死者,多埋在后花园中”。在《金瓶梅》的章回题目、同和格言等中,多处直接论及到嫉妒。第一回论到汉代吕后因妒惨害赵正如意母子。第三回三婆云“常言道当行厌当行”。第五十八回题目有“怀妒忌金莲打秋菊”、第十一回的开头词有“妇人嫉妒非常,浪子落魄无赖”;第二十二回、七十三回词中有…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中江淮次方言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瓶梅》中出现的“江淮次方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针对以往《金瓶梅》研究者漏注的部分,以及今人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词语注释》诸书中误注的部分进行了补释。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从袁宏道万历二十四年(1596)给董其昌的信中评论《金瓶梅》“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算起。到2000年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为止,已有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中,前三百多年对《金瓶梅》的评价毁誉不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瓶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且成绩斐然。《金瓶梅》被日、德、英、法、韩、匈牙利等文译成全译本或节译本流传在国际文学艺术舞台上,《金瓶梅》遂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在《金瓶梅》研究中,已出版的《资料汇编》和各类专著上百种,论文数千篇。一本小说能在国内外掀起如此热潮还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注释》质疑(续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注释》质疑(续三)⒇姜志信1.垓子点头(第42回)魏先生认为“‘垓’字本为土地之义,此说‘垓子’不知何意。得非指土地老儿乎?未明。总之,似是指的永远也点不了头的人物或神鬼”。“垓”指台阶的阶次,也指台阶、石阶。“垓子点头那一年”,即石头点...  相似文献   

16.
清初小说批评家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说:“……即如读《金瓶梅》小说,若连片念过去,便味如嚼蜡,止见满篇老婆舌头而已,安能知其为妙文也哉?”这条读法,对于鉴赏小说第75回“春梅毁骂申二姐,玉萧泣言潘金莲”更具有针对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 (初中语文第五册《捕蛇者说》) 对“以啮人”中“以”字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 ①“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中册) ②“如果人被它咬伤就无可救药。以,如果。”(《柳宗元诗文选注》,辽宁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词典》(王利器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下简称《词典》)旁征博引,对书中生僻难解的方言市语多有精当的解释。但千虑一失,偶有疏漏,自或不免。今略抒愚见,谨向编者和读者求教。文中引自《金瓶梅词话》的例句不标书名。吊往高处挂。[例]第十五回:“这西门庆听了, 暗暗叫玳安把马吊在后边门首等着。”按:吊,引。有二义:(一)牵引。《词典》所引之例就是这个意思。(二)引导。第二十五回:“使玉萧丫头拿一匹蓝缎子到房里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中的“以唱代言”现象存在着一个在后二十一回中遽增的情况 ,这说明《金瓶梅词话》后二十一回与前七十九回 (除去五十三至五十七回 ,实为七十四回 )在创作时并非出于一时或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盛赞《金瓶梅》笔法“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现,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说,《金瓶梅》无论内容或描写方法,都是一部“名不愧实的最合于现代意义的小说。”自它问世后,对其笔法抉微探幽者代不乏人。明人谢肇浙肯定其作者为“炉锤之妙手”。清人张竹坡因“其文洋洋一百回,而千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而赞为“妙文”(《竹坡闲话》);又因《金瓶梅》作者“文字穿插之妙”,致赞其“极尽天工之巧”(张竹坡《金瓶梅读法》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