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是一种必然。在保持距离的欣赏活动中,又表现出对作品的挑剔,对文艺作品的假定性的认可及形象的重建与变形等诸种状态。它们都在审美活动中起作用,并且因素使读者获得审美满足。  相似文献   

2.
文学欣赏中的定位郭绍光李秋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由于读者欣赏作品时的角度与距离的不同,所得到的审美认识不同。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同一读者由于欣赏的角度与距离的不同,得到的审美认识也不同。角度和距离,实际上是欣赏者立足点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其独...  相似文献   

3.
文学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机械地再现,而是能动地“再创造”。读者阅读作品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包括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并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积极地感受、体验和思索,同时又加以补充、丰富和发展。因此,欣赏活动是欣赏者调动各种心理功能对欣赏对象的再度“加工”和“改造”。凡艺术欣赏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没有“再创造”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欣赏。可  相似文献   

4.
杨绛先生《窗帘》中有段话较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读者在阅读时的欣赏探究心理:“窗帘并没有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人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探猜测,生出无限兴趣。”因此,你笔下的人物、景物要写得“惹人窥探猜测”,要写得让人们“生出无限兴趣”,就要抓住读者阅读探究的心理,让笔下的人物或景物蒙上一层面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最欣赏荷马笔下海伦的塑造方法。他描写海伦的美丽时这样写道:“海伦走了进…  相似文献   

5.
文学欣赏客体是读者获得意义的源泉,是文本意义具体化的出发点,它为欣赏主体规定了欣赏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路线,对它的选择至关重要.为幼儿选择文学欣赏客体大体应考虑这几方面的原则: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四、注意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不能形成审美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种“距离”现象:有三个人同去一风景游览地,第一人看到了这里的大片森林可以赚钱;第二人因忧心忡忡而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第三人则迷恋于这里的景色,陶醉于审美对象之中。三种态度以“心理距离”解释,第一人便是“心理距离”过近,第二人乃“心理距离”过远,第三人才  相似文献   

7.
“移情”是客观现象作用于人的大脑而引起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能动反映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与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联想的形式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等;想象有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移情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形成艺术构思的必要条件;从艺术传达(表现)来看,以移情心理为基础的一些表现手法与技巧对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纵观文学形象创造的全过程,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对文学形象多义性的成因进行了心理分析,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多义性是作家独特的创作心理功能的产物,是艺术形象本身具有的“潜在意义系统”在欣赏心理中的显现,是读者特殊的审美心理能量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往往在心理层面上存在距离感,即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不利于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当欣赏主客体之间距离太远时,就需要一定的辅助手段来缩短距离,使欣赏成为可能,想象便是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欣赏者在想象力的催化作用下,拉近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进而步入奇妙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方法1.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客观的存在物,是对作品的观赏者而言的。一部艺术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了.其价值和意义才会体现出来.而读者从什么观点、立场、方法出发去阅读这部作品.就决定了他对这部作品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是决定性的。因此,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在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方法是作为主体的读者与作为客体的作品之间的中介,是客体的对应物,在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文学鉴赏是由可供鉴赏的客体作品与能鉴赏艺术美的主体读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由于鉴赏活动中,文学作品文本的客观制约性,以及同时代、同民族、同阶级的鉴赏者在审美倾向、艺术趣味与鉴赏习惯方面的一致性,使文学鉴赏具有时代的一致性、民族的一致性与阶级的一致性。这种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12.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欧·亨利的代表作。该作品集中体现了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创作风格和欧·亨利式的结尾艺术。本文将借助"心理距离"理论,从情节角度看《警察与赞美诗》的审美关照。文章将从以下三点论述作者是如何运用情节调节心理距离进而进行审美关照的:第一,通过展现生活化开场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产生美感;第二,通过作品情节的延宕,插入心理距离,产生审美趣味;第三,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尾拉开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作品通过情节的起伏变化,在不断拉近与拉开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过程中实现了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14.
杨绛在《窗帘》中有一段话较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读者在阅读时的欣赏探究心理:“窗帘并没有堵没窗户,只是在彼此间增加距离;窗  相似文献   

15.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指时间、空间而言,它的比喻意义,是指美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审美心理距离。中国和西方的历代美学家、文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在一定层次上对它进行过表述,但直到本世纪初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对它进行明确、详尽、完整的论述,审美距离才作为一个审美原则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运用于具体的理论批评和文艺创作中去。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是指评定和欣赏诗歌作品的能力,是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家风格、作品意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欣赏。诗歌鉴赏以理解为基础,经历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涵了认识作用在内的审美活动。从认知到体验的过程中,感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感悟的心理图像及其建构所谓“感悟”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具有过渡、引发的特性,读者的心理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感”是“…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音乐信息发出(客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不等式,在音响感受上存在明显的主观评价不相同的现象,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形成了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正如一句著名的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坛式”教学格局,突出“学生角  相似文献   

18.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面对美术客体时的能动的审美活动。一方面,美术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客体有感知与体验的评价能力。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河北自学考试》2006,(5):17-18
一、简答题1.什么是反讽?试举例说明。答:反讽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2.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之间的区别何在?答:(1)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2)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我们在欣赏悲剧作品时也许会感到悲哀或悲壮,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喜欢欣赏悲剧性作品,因为我们与之保持着相当的“审美距离”,能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反思和观照,我们在此感受的是审美的情感而非日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