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开设田径选项课所面临的困境,从该课程教学的两个主体,及主客观各因素上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设想,使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所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田径课教学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普通高校实施新《纲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福建省31所普通高校贯彻实施新<纲要>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4.8%的高校在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纲要>后制定教学大纲;51.6%的高校体育(必修)课程设置年限达到两学年;48.4%的高校未在3、4年级及研究生中开设体育(选修)课程;54.8%的高校体育课程类型为普选课;开设项目在6~15项之间的有67.7%;未实行"三自主"的高校有64.5%;体育教学评价采用教师评这种单一评价方式的有93.6%;学生对体育课满意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以天津市18所普通高校45名体育专家和8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课程田径内容“边缘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只有一所院校开设田径内容,其他17所高校开设田径课程在4年以上,田径教师资源及场地器材资源存在浪费现象。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田径内容“边缘化”的表层原因是学生不喜欢田径内容,深层原因是普通高校选课制度和传统的田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因而提出在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推行“3+1”的选课制度,按照“选学+必学”相结合的选课方式进行选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一九○一年美国哥伦比亚开办体育研究生的课程以来,美国对体育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了.据统计,截至到一九七六年,美国所注册的3026所大学、学院中,有600多所成立了研究生院,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其中,有204所研究生院在健康、娱乐、运动等方面开设了与体育有关的研究生课程.一、美国体育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和体系,根据不同的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和修业计划,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以进修为主,不设学位的研究生学习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设计、安排进行。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各学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较少考虑课程设计的向度问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设计要从范围、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和关联性等向度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拓展训练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需求的产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势在必行。并对拓展训练的项目难度进行了量化比较,提出各高校可根据同类等级的项目难易程度,结合高校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开设安塞腰鼓课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即: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践表明:大学生也是十分喜爱安塞腰鼓课的。因此,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开设安塞腰鼓课对高校体育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开设体操选项课所面临的困境,从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加以全面分析,提出了一些对体操课程教学的改革设想,使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所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体操课教学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28个省、直辖市共90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但大部分项目普及程度不高;传统体育项目篮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开设情况依然高居榜首;新兴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网球、跆拳道、散打等正赶上或超过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太极拳、田径等;体育保健与康复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对学生的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各高校采取的修学类型多为"指定必修加选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学类型,其中田径项目为体育必修课的首选。为此,提出了体育课程项目在普通高校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结构及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比较研究。研究认为: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是由政治思想品德类、教育科学类、方法工具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四大类课程组成,全省七所普通高校的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平均学分为48.4学分,平均学时为812.1学时,其中公共必修课平均学分与学时分别为39.4学分和669.8学时。七所普通高校的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共开设70门必修课程,平均每校开设10门。平均学分与学时与《规范》中学分要求相符,但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总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影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质量的因素进行浅显地分析和讨论。社会需求、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导师及研究生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研究生最终的质量,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应该归结于研究生自身,更确切地说是研究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价值观的形成受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教育体制和主观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首届体育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成都体育学院按照国家招生计划,正式招收体育新闻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首次正式招收这一专业方向研究生,标志着我国体育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笔者对该专业方向的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深入论证,并在实施培养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十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内涵,对目前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数学学习现状进行阐述,并依此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现状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体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的下位概念。随着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会暴露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作为培养高层次研究型,运用型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型人才资源库,为了更好地完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站在人文的角度去理解,领悟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就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生源、培养目标、硕士学位论文、工具性学科学习,学生就业压力,学术腐败等六个方面对其现状作出人文思考,最后作出对策性举措。  相似文献   

15.
高考新规定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高考出台新规定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分析了高考新规定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目前高校常用的教学模式结构,认为俱乐部型教学模式是高考出台新规定背景下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阐述了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体育研究生招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生均资源日益紧张,培养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分析了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培养体育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就构建以遴选优质生源、改革指导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及目标管理各子系统有机结合的基于创新的体育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建立相应的动态的创新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和调查分析法,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三个基本认识——终身体育、全面健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六所高等院校(包括理工类、师范类和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体育习惯、体育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陕西省高校研究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较差。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高校加强研究生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尽快提高研究生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竞争机制、把握体育教育契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多元智能理论下构建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一种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价,它为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出发,结合体育教学改革和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的思路,从而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