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语文教育界,许多人认为语文知识中“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1]。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属程序性知识,本文拟探讨其意义、价值。研究语文知识于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的价值,即研究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否需要语文知识,语文知识能否满足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需要,这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期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语文阅读教学可谓别开生面、异彩纷呈。而语文知识的教学一直处于争论未决的状态。有人打着“人文性”的旗号,对语文知识进行“轻描淡写”的处理。表现在:在一些观摩课上,教师认为字词句教学不够“热闹”,难以“出彩”,因此,执教者常常采取回避或者轻描淡写的做法,这使不少听课教师产生了误解,误以为课改倡导人文性,就不用进行字词句教学了。有人还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逐层深入的“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语文教学不讲或少讲语文知识,牵动亿万国人的中考和高考也基本上倾向于不把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知识列考试范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的专门条目。语文教师和有关研究人员回避甚至排斥语文知识,传授语文知识、考察语文知识成了观念落后,抱守残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淡化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渐成一种倾向。然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则认为,不能一概否定语言知识的价值.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可“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拟探讨陈述性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对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同时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作为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因素。围绕这两个课程因素的认识,语文教学界曾有过一些探讨和争论,如近年来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分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所谓“知识中心论”的批判;如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有意无意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活动的倾向。对于这些批判和倾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根据以上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显然构成了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地认识,不能简单化地厚此薄彼,必须考察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因素,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定型。也许,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包含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这一对最基本课程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找到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的界说,是在新的知识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诠释与重构,这在语文设科的百年历史中,应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知识变革,它不仅重构与确立了科学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也相应带动和引导着语文学科教学与语文学习的理念变革,从而彰显出一种全新的学科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试图从历史角度,对新课改以前语文知识教学的发展演变情况加以梳理。我国古代语文知识教育融汇于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的诵习钻研。近代引入西方语言学理论,语文独立设科,初步建立起语文知识系统。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重视语文知识,建立了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1963年版和“文革”后的教材,强调语文知识为读写训练服务,“双基”训练逐渐成为主流声音。改革开放以后,语文知识教学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由对此问题的历史审视引出对当下语文知识教学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个专门条目。这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语文知识问题?为应对语文知识观的变化,语文教学必须作出哪些积极变革?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课改之初.一线教师以语文新课标中的若干表述为依据.对知识教学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淡化”甚至“取消”知识教学。经过七八年的讨论与反思,学界对知识教学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语文教学不存在要不要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存在要教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教这些知识的问题。要明确语文要教哪些知识,就需要对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重新审议,并在新的知识框架中吐故纳新:而要明确怎样来教这些知识,则需要对语文知识的形态进行深入讨论.建立起对知识形态丰富性的认识。本文拟从知识形态转换的视角来探讨怎样更好地开展文学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课文、思考练习以及语文知识短文可以说是语文课本的三大支柱。语文知识短文在初中六册课文中共有 30篇 ,占了整个课文总数近六分之一 ,内容涉及字、词、句、章、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各个方面 ,是教给学生规律、实现知识系列化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 ,知识短文的教学实在是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应“精要、好懂、有用”。这“精要、好懂、有用”六个字就是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原则。这个教学原则 ,体现了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 ,那就是语文知识用于听说读写的实际语言活动 ,使语文知识教学更好地为培养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可分成三种类型: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语文教学知识。三类知识各有其价值功能、形态特征和呈现方式。对这三类知识进行分类考察、研究和建构,对认清当前语文知识状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化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进行的语文教改活动内涵丰富,他的“语文知识树”尤为引人瞩目,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知识树”呢?过去,人们一般从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这种解释只能使我们明白“语文知识”的意义及其内在关系,而不能使人明确“知识树”在学生大脑中是如何表征以及是怎样被学生习得的,因此,不利于指导语文教学。而现代图式理论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知识的本质、结构,还科学地揭示了知识在个体大脑中的表征及其习得过程与条件。用这一理论来审视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我们会得到新的启示。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个体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即图式,包含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推理性、迁移性等认知特点。而“语文知识树’即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下面将以图式理论对其进行解剖分析。  相似文献   

15.
马力 《甘肃教育》2009,(23):17-17
语文教学正在向既没有阅读数量,更缺乏写作数量与质量的方向发展。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在淡化知识,淡化能力,走向体力劳动化、技巧化。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向语文教学发难,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长期以来,新课程语文教改成就了一大批“专家”“人才”,“成绩”不可谓不“丰”。但是,如果正视一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考察一下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现状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实践和知识是产生智慧的土壤,但同时又是阻碍智慧产生的枷锁。”有人读书越多变得越聪明,也有人读书很多却变得很迂腐。究其原因,在于是否有悟性。悟性是一个人具有把知识变为己有,进而发展成创造力的根本能力。职高的语文学习更多含有辨析力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运用,写作更需要一定的创新和思辨能力,所以,职高语文教学对学生悟性的培养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更好地实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本文试图探究在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语文知识的综合性教学。也就是要在语段的读写教学中进行字、词、短语、句子等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教学;在语段的读写教学中进行语段、段落、篇章等知识的综合性教学;在语段的读写教学中进行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知识的综合性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迄今已有七个年头了,其间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我们固然无法抹煞,但是在一幕幕看似繁花似锦的课改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令人忧心的问题:热闹、自主、合作、探究背后隐藏着的放任、随意、浮躁;“淡化语文知识”后的语文教学,非但没有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事实上,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对以往反而呈整体下滑的趋势。语文课程改革由此而进入了高原期,课程标准中缺失课程内容(语文知识)这一问题也逐渐暴露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者面前,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反思,并寻求解决当前语文知识缺失这一重要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当有人把“语文”与“言语行为”[1]划上等号时,我认为这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从而把语文教学从过去重知识学习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对思维的拓展与磨砺,对运用的转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骆奇 《湖北教育》2008,(2):14-15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知识体系,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和"知识传授——训练强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容易使语文教学发生异化,丧失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可能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淡化语文知识、反对机械训练"就应运而生。但是也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