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缘起金融技术创新.文章审视美国金融危机的政治学背景,从而把研究视角延伸到与经济自由主义互为因果的政治结构--"企业化政府".首先,美国金融危机是企业政治战略与企业化政府相互作用的政治过程,它基于特定的经济利益、并借助于公共权力,把自由主义理念扩大至公共领域;其次,伴随着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从规制政府到企业化政府,金融机构被引入非规则的"私"的领域;第三,"企业化政府"构筑了金融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它表现为"公"权力的弱化,以及投机、掠夺的财富积累过程;最后,文章从方法论层面对企业化政府的表述提出疑义,进而指出走出金融危机的政治学路径,即"效率、公正与自由".  相似文献   

2.
英美广播电视媒体由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公共型和市场型特点,从而决定了其政府对于媒体管制方式的不同.英国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公众利器",媒体主要受来自政府领导下的公共机构的管理;而美国广播电视则是"市场为王",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控制其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英美广播电视管理机构和管理政策的不同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目前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潮中,我国既要给予广播电视等媒体充分竞争的空间,也要加强指导,强化广播电视作为"公众利器"的作用,从而使广播电视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钢铁公司占领事件"是美国宪政史上重要事件,体现三权分立、制衡的基本原则。由于权力分散,杜鲁门政府一方面受到国会立法限制,一方面又被下级各独立部门分散权力,以至于无力应对1952年钢铁工人罢工问题,导致了危机的产生。为了解决危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杜鲁门总统才决定冒违宪风险扩张行政权力。杜鲁门政府处置"钢铁公司占领事件"对随后的总统行政权力的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手机、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我们已经进入"泛记者"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将促进我国新闻业的再一次变革和解放.自媒体的存在,不仅使传统媒体来不及报道的新闻,因"公民记者"就在现场,可以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公民记者"超越媒体组织、政党和利益集团,可以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发表意见,并代表公众对政府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进行监督.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媒体景观,同时,"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也颠覆了传统新闻的定义,代之以"主观化、个性化、去中心化"的新闻表达,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的私媒体新闻发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私媒体"或是"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的文化现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即时新闻的发布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一种非主流媒体的个体传播文化.在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报道对于新闻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报道不实或是报道的负面效应.使得新闻发布的权力、责任、管理、处罚问题凸显.从传播学理论角度看,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新闻发布的问题,这包括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的权利,或者不知有关事件信息的虚假而进行传播的行为责任,以及"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当代传播学理论研究在私媒体新闻发布上的反应应思考的问题是:1.私媒体新闻权利和问责,私媒体新闻发布对个人隐私构成的侵权的界限和责任;2.私媒体新闻发布过程中,新闻传播环节的"放大器"--网络平台的作用和责任;3.私媒体的"编造新闻"和"错报新闻"的概念的界定;4.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发布的新闻是否"虚假信息"的判定;5.政府媒体须互动以应对突发事件;6.个人公民、企业、政府三大网络要素构成了互联网的新闻源;7.新闻博客获得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真实性的监管;8.新闻博客散播谣言和诽谤的纠谬监管的缺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媒体上虽有不少反思、揭露性报道,也出现了一些与政府不一致的声音,媒体编辑权的空间似乎较为充分.但是,在收益最大化原则、政府干涉和激烈的竞争面前,新闻专业主义显得颇为无力,编辑权随着媒体的垄断有不断缩水的趋势.美国媒体编辑权空间缩张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政府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的"三角协调模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高等教育结构的方法论基础.之后,英国学者加雷斯·威廉斯根据对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中的权力关系的相关研究,将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式"进一步细化为六个图像模式,但这些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用物理学上的三力共点平衡原理,对政府、学术和市场三力进行分解,并且按照影响力大小设置权重,进行数据测量,是定量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8.
杨昆 《华章》2009,(14)
美国是一个多元政治、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国家,决策的来源、政府的构成、权力的运作必然会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决策上,利益的追求、利益的表现、利益的实现无不联系着美国社会特定集团的利益;表现在政府上,人员的背景、人员的选定、人员的去留无不代表着美国社会特定集团的倾向;体现在权力上,办事的手段、办事的方法、办事的效率无不渗透着美国特定集团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等教育认可制度的演变、结构及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等教育认可制度起源于非政府的、自律性的对教育认证机构的约束和规制活动。二战后联邦政府通过立法介入高等教育认可领域,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由此形成了两条并行的高等教育认可制度。在不同的价值传统和功能目标下,两种认可制度之间既有合作支持也有权力冲突。代表高等教育自治理想的"自治性认可权力"与代表政府管理职能的"他治性认可权力"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走向。20世纪末公共问责运动的兴起,为现有高等教育认可制度的"二元"结构注入了新的影响力量。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集合性意见对社会权力组织和权力个体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在客观上能产生影响权力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效果。本质上,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社会公众,但实际上,舆论监督的实施更多是由大众媒介承担的。在西方,大众媒介被称为立法、行政和司法外的"第四权力"。然而在我国,由于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在党和政府的管理之下,各级党委政府都拥有同级的媒体,并且同级媒体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就容易流为形式。所以,只有通过上一级媒体才能实施舆论监督。其实,这是一种媒体舆论监督的异化。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美国"文化霸权"逐步建立起来.文化渗透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之一.美国"文化霸权"源于其根深蒂固的种族等级观念.种族观念逻辑地证明"优等"种族文化上征服"劣等"种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特殊的民族经历造就了美国特殊的民族性格,高度的"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美国例外的信念及好斗自私的本性,成为建立"文化霸权"的内在原因.国际政治学家认为"硬权力"衍生出"软权力"."硬权力"的膨胀是建立"文化霸权"的真正现实基础.随着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调整其战略重点,把文化渗透作为征服别国的主要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罗朝慧 《天中学刊》2008,23(1):17-21
关于我国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现代化建设,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借鉴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在"宪政"民主原生的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宪政民主导致权力与自由间无法协调的矛盾和困境,这种困境将尝试通过政府权力的集中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和统一的路径而走出.  相似文献   

13.
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上,受孤立主义传统和当时美国国内反对<凡尔赛和约>同情德国情绪影响,以及对美国在欧洲经济利益的考虑,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从支持德国"权力平等"要求转向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  相似文献   

14.
"城市老板"是美国城市社会结构中的特殊群体.19世纪下半叶,在工业化推动下,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移民涌入城市.但当时的城市管理体制很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对外来人口的有效管理.城市政府软弱涣散,造成极大的权力真空,使得熟悉城市事务,和城市移民有天然联系的"城市老板"乘机崛起.他们给外来移民提供一定的帮助,外来移民也为他们提供"选票"支持.正因为"老板"得到了移民的广泛支持,他们才能够在美国政治中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5.
教育考责制与美国政府教育责任的强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实施,教育考责制在美国再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教育质量绩效及其责任的重视,显示出美国社会全员的强烈教育主体行动意识和力量.法律赋权和社会考责相辅相成,在认可和强化美国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教育法律地位和作用、丰富和扩张其教育行政干预权力的同时,也更好地规范和强化了美国各级政府及学校的教育行政责任,促使美国各级政府和学校自律自奋、尽职尽责地使用法赋教育权力,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努力提升教育品质,扎实地创造并彰显保障公民教育权利、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绩效.  相似文献   

16.
美国分权制度首先经历了两个权力融合阶段,即以国会为中心的国会政体时期和大政府时代总统集权时期.两党分治模式成为美国分权体制中的特点.两党分治现象的产生,有力地遏制了行政权扩张对分权制衡体制所造成的威胁;但它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两党分治模式下,政府的行为方式趋于保守,不同部门之间也经常存在"过度阻滞"现象,这不仅降低了整个宪政体制的效能,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难以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与高校的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权力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集中表现为:重视实体法权利而忽视程序法权利,彰显行政权力而忽视行政相对人权利,政府与高校权利与义务脱离而导致政府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侵犯等.高校与政府行政法律关系的治理,核心是解决二者的权力分配.要达到权力的合理分配,应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以"平衡理论"作为权力分配理论,实现对政府与高校权限边界的法律确认与规制.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一场由农场主为主要参与力量的平民主义运动,其核心诉求在于通过扩大政府权力,为当时处于社会政治、经济边缘地位的农场主等"劳动者阶层"争取利益,以最终结束压迫、不公道和贫穷的社会现象.文章认为,该核心诉求带有强烈的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大众民主色彩,而这种大众民主思想在美国的产生、发展与普及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平民主义运动的产生与美国大众民主制度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自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同盟者.为了保持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作用,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其政策为70年代美日关系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20.
最早明确提出"软权力"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他是在与20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的美国"衰落论"的辩论中提出了软权力这一概念的.在那场辩论中,以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1987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为代表的"衰落论"无疑占有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