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作笙簧”神话植根于先民生殖崇拜的化土壤中。神话中女娲所作之笙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笙簧乃是一种乞生巫仪,整则神话象喻性地表达着先民对两性交合方能生人的认识。由于女娲所作之笙簧在上古有两性交媾的原始化内涵,有生殖人口的神秘功能,后世婚恋和乞子乃至乞求再生民俗中多以“笙簧”作为化形具。这些笙簧民俗事象可以说是笙簧神话中生殖母题的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2.
神话 ,“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 ,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1) 它在社会科学领域 ,特别是艺术领域 ,人们对其倾注了无限的热情。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 ,而且是它的土壤……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问题是 ,当人类进入高度的技术文明时代 ,现代人不可能象原始人那样去理解神话 ,现代人喜爱神话的缘由必不同于他们的祖先 ,现代人从神话中发见的意义不同于它的原始意义 ,但人们仍然沉迷于神话。我们也与马克思具有同样的感…  相似文献   

3.
20年前从湖北神农架地区发掘问世的民间长诗《黑暗传》,被学界称为“汉民族神话史诗”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长诗所含盘古神话为中心进行追踪考察,从多份原始手抄本中解析这一神话所含盘古出生,开天辟地,斩杀雾神,设置日月,化生万物等母题,并就神农架一带独特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背景,揭示这一长诗的传承奥秘。  相似文献   

4.
彝族神话与原始宗教产生于氏族社会同一个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初始阶段,彝族神话与原始宗教,互为因果,相依而存,结成一体,以神话为核心,构成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后来,彝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经过发展繁荣期后,逐渐从一个统一体中分化出来,它们之间出现了本质的区别。彝族神话演变为传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原始宗教转变为人为宗教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创世神话是解释宇宙万物及人的起源的神话。通过对日本创世神话的解读,可以了解日本人的原始文化观念。例如哲学、宗教、民俗等。从中也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踪迹。  相似文献   

6.
神话,可以说是人类从原始到明漫长进程的开端。各民族神话有其不同特点,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而中国上古神话中神人泾渭分明。同时,两种不同的民族神话对后代的审美心理倾向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神话与礼仪向来是少数民族文化建构的两块基石,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诸多事象都是以这二者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围绕云南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与祭天礼俗,探寻神话与仪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长》2006,(8):72-72
米祈: 我对各民族的原始舞蹈十分感兴趣,现在的民族舞蹈是一种文化遗存,也表现了其中原始成分,像我国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芦笙舞”,是一些民族青年男女借以表达爱情的风俗性舞蹈。它与女娲神话中“发明了笙簧-葫芦笙”对比,似乎一远古性爱舞蹈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希腊开辟神话有关太古时期的天地观念与中国神话相似;中希神话中人的诞生都经历了一个原始血婚时期;都存在对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并以主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神的统治集团。但希腊神话构成了一个以宙斯为中心的神话系统,而中国神话的重要神缺乏婚配和子嗣的亲缘关系,形象创造一般呈兀自分散状态;中希神话还有“感生”与“感性”之别;中希开辟神话中神的形象的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步的,人们的目光逐步由神转向人、由自然转向社会、由神灵转向人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杨毅 《初中生》2010,(1):42-43
几乎每天,科学家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些发现中的一部分会推翻旧的结论。流行文化总是伴随着一些“神话”或者半真半假的事,它们大部分对我们无害,但如果医生也相信这些,那可能就有点麻烦了。让我们看看那些“神话”吧。  相似文献   

11.
在贺州市及所属若干乡镇,部分客家人至今保存着擂茶、米茶及细末茶的古老饮食习俗。这一习俗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客家人所称"细末茶",就是唐宋时期盛行的茶道的当代遗留,极其珍贵;并且,这一习俗与当代社会追求的健康饮食十分吻合,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解读傣族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和形成了傣族人民个性鲜明的水文化。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成果的总和,透过傣族人民对水的独特钟爱,将可以领略到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审美追求和民族文化。以神话传说、节庆活动、人生礼仪为切入点,探讨傣族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4.
赌博是一种社会陋习,一直是困扰传统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晚清广东乡村赌馆林立,赌博种类繁多,参赌人员广泛,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对此,地方政府和乡民纷纷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治理,也取得了一时的禁赌成效,但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民国时乡赌愈演愈烈,成为地方治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虹是一种自然天象。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知识的匮乏,先民基于对虹的想像认为虹是双首龙,先民观念中的虹与远古龙蛇类动物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远古感生神话中就有因虹或龙感生的,通过梳理这些材料,可以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以便今后的神话和风俗研究。  相似文献   

16.
淮阳人祖庙及庙会是中原汉民族地区兄妹婚神话传播的一个重要中心点.当地讲述人对于兄妹始祖的血亲乱伦有着强烈的拒斥态度,进而在惯常类型之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区变体.兄妹婚神话以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形式传播,存在着多种叙事传统.讲述人的神话观复杂多样,将神话僵化地界定为"神圣的叙事"无助于现代口承神话的研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虽然对神话传统的传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非毫无限度.  相似文献   

17.
畲族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即存在着与当地汉族的不平等,畲民不但受教育水平低,在社会生活中也长期受汉族排斥。蓝宝成作为近代浙西南山区畲民的杰出人物,不仅热心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畲、汉学生,有效地提高了畲民的受教育水平,而且打破了"畲汉向不通婚"的陋习,从而提升了畲民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中有的诗描写的实际上是河西走廊的民俗。这是因为乾隆年间政府大规模的迁徙河西民户到新疆屯垦,民户遂把河西的民俗带到了新疆。纪昀的这些诗,展示出了一幅幅活泼泼的风俗画,是研究清代前期河西民俗的重要资料,是西部边塞诗在清代的新发展。郝浚等人注释的《乌鲁木齐杂诗注》对“民俗”一类诗的解释没能追根溯源,个别观点僵化,有必要做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门第观根深蒂固,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分析,将门第出身量化为评判人的标准始于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从文化成因、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门第观在远古感生神话中就已有表露。因此可以说:远古感生神话是中国门第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0.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