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教《人类的语言》———山西/马祥《人类的语言》作为一篇说理较为抽象的说明文,学生读来略有枯燥之感。如何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设计了一个思路:从比较现在的题目“人类的语言”和原来的题目“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入手。问题刚一提...  相似文献   

2.
讲老舍的《我的母亲》,课前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几个学生被点名后说"不会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把这道题目留做课后作业,以示惩罚。学生有些不服气,建议老师先来谈谈自己的母亲。这又怎么能怪学生呢?面对无私的母爱,又能用什么语言能传达这份情意呢?我何尝不是多少次提笔,却始终说不出一句呢?人类的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啊!  相似文献   

3.
这节汇报课,我选择的题目是《用比喻点亮作文语言》。语言被"点亮"很难,当初我在《图文转换》和《用比喻点亮作文语言》之间犹豫了很久,前者比较稳妥,规律性强;后者没有什么参考资料,没有规律可言,但是这方面学生往往是最感到头痛的,而且我对这个选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教学中,我出了一些想象性的题目让学生作文。我先后出了《我在二十一世纪》、《假如我当上了××》、《二十年后的家乡》、《今天是二○○○年的国庆节》等题目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相似文献   

5.
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一看到题目就有“一见如故”之感。例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上课看小说、下棋等现象,我布置了《正确对待课余爱好》的作文题;针对学生喜欢议论任课教师的现象,我布置了《我的××老师》的题目。这些题目涉及 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他们有话可说。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我的主要方法是,师生一起谈心,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例如,在学习了《琐忆》后,我要求学生也写一篇《琐忆》,记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一开始,学生感觉题目太…  相似文献   

6.
1.审题。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审题的基本方法:理解题目中每一词的含义,正确理解题意;分析题目的结构,了解题目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写作范围;从分析题眼,明确文章写作的重点。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可以进行下列形式的训练:①列出一组字眼相近而实质不同的作文题,让学生逐一分析作文题的对象、范围及写作重点,如:《我的妈妈》、《我和妈妈》、《妈妈爱我》。②列出一组中心词相同而限制的程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的异同,如《一件小事》、《我做了一件小事》、《记我最近做的一件小事》。③给几个题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中心词、重点词和人称。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有一个学生用充满深情的语言描写了他那做清洁工的父亲如何不怕脏、不怕累,日复一日地勤扫马路,美化我们的城市。文末,他还  相似文献   

8.
下面这个资料《动物为人服务》很有意思。你能发挥想像,将这些动物串联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吗?在编织这个故事时,要注意:1,题目叫《我是人类好朋友》;2、要有一个主人公;3、语言和情节要生动有趣;4、7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9.
语言这棵树     
我曾坐在办公室里读过一期《小学语文教师》期刊里的《语言这棵树,"修剪"不得》和李振村先生的《语言这棵树》这两篇文章,对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触动很大,我好想围绕语言这个话题谈点个人的感受,于是,就盗用了李振村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题,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活化石,具有传承性,《周易》中的一些用语至今还活跃在今天的语言当中。选择这一题目进行研究,尝试从语言方面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今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教学生从写自己开始,来解决害怕作文的心理。九七届学生刚升初中的时候,我就对他们提出写日记的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事情,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并给他们规定字数和题目。如《当我迈进初中的大门》、《我的周围》、《向同学介绍我》。学生见到这些日记题目都感到很新奇,因为这是他们从没经历过的事情,写日记还有题目,内容还这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实用文体。要能迅速准确地阅读好说明文,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一、明对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这一点通常从题目上便可以看出。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人类的语言》、《苏州园林》等。  相似文献   

13.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篇文章的立意和选材都要根据题目进行。教师巧妙地揭示课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能在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究竟怎样揭示课题呢?我认为:一、根据题目的构成方式,分析解题重点,找出思维线索理解题目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要弄清题目的构成方式。题目的构成方式概括起来有四种:(一)用单词作题目。例如《詹天佑》、《赵州桥》;(二)用偏正词组作题目。例如:《沙漠里的船》、《我的战友邱少云》;(三)用联合词组作题目。例如:《东郭先生和狼》、《蛇与庄稼》;(四)用短语作题  相似文献   

14.
问题征答     
①‘都全海做事总是随随便便,常常说这个好,那个也不赖”这句话与课文中有什么联系?②“人类语言”、“人类的语言”均为偏正短语,“人类”、“人类的”均系限制性定语。既然“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从语法角度讲,‘发言”就无须‘旭制”,“人类”、“人类的”就纯属多余。可“人类的语言’谈了课文题目,“人类语合在文中多次出现,这该如何理解呢?③《天山景物记·迷人的夏季牧场》中有这样一句话:“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绿,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请问:“草原怎会绿如蓝宝石?”④《大堰河——我的保姆》中,…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鉴赏诗歌,好多学生就皱起了眉头。“诗读起来很美,可真正做起题来就会感到对它的把握还很不到位,即使掌握了熟练的答题技巧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个题目的得分总是很低。”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规范鉴赏思路,让学生在鉴赏时有一个具体、全面的思路可依。我总结了一个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希望对同学会有帮助。 一、接收语言信号 1.题目。题目不论长短,其所含的信息都不可轻视,它可能已点出了所要叙述的事件,如杜甫的《客至》、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方泽的《武昌阻风》;也可能点出了要写的对象,如杜甫的《孤雁》、《月夜忆舍弟》,王维的《…  相似文献   

16.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实用文体。要能迅速准确地阅读好说明文,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一、明对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这一点通常从题目上便可以看出。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人类的语言》、《苏州园林》等。二、分类型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都知道作文课不好上。有次单元习作的题目是《我会……》,为了让学生有倾诉的对象,能更好地叙述自己会做什么,我把题目改为《我教游老师……》,学生一下子就多了一  相似文献   

18.
1.病例。师:这次作文是写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有些同学的题目是《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我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这些题目老套,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课件出示:题目要有个性。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教师的启发和诱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高年级作文主要是通过命题来写的.我在长期带高年级语文课过程中感到命题作文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题目陈旧,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如《新学期的打算》、《寒(暑)假里的一件事》《一个熟悉的人》等题目,四年级写过五年级写.《新学期打算》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学期都要写.这些作文题目,学生一看就厌烦.《我为四化而学习》、《在文明礼貌月里》、《我的小学生活》、《我们的祖国多美丽》等题目范围大,学生无从下手.为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除在命题方面下功夫而外,也可用学生自己命题的方式作文.听故事作文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简单情况,让学生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题目学生自己定.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把教师当成唯一的读者,作文中情感虚假、内容空洞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要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习作成为他们愉快的精神之旅。 一、变革作文形式,激活读者意识 1.作文命题,指向读者。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眼睛,设计开放的话题,不仅便于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而且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如《我的心事》的读者指向模糊,学生看了觉得平淡无味,勾不起写作的欲望。一个学生说:“老师不如把题目换一换,我们可以把它改为《×××,我想对你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和学生讨论之后,新鲜的题目出炉了:《爸爸,您辛苦了》《×××,让我说声“谢谢你”》《×××,你冤枉我了》《妈妈,请你原谅我》《老师,你可曾知道》……这样的题目,读者指向明确,学生写起来有的放矢,就避免了作文内容的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