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先秦庶人有田补证詹剑峰先生于1976年9月29日来书举三事相商:一、齐国“相土而哀征”,二、楚国“量入以收赋”,三、《荀子》“一夫百亩,世守之业”。诚案:齐国事见《国语·齐语》及《荀子·王制》。楚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作“量入修赋”。此未必量一家之入。《荀子》文未检得,惟《王霸》篇有云:“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未必是私有。虽无世守之文,而世守之意则可见。今别举三事如下:一、《左传·襄公三十年》:舆人…  相似文献   

3.
谈词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现代汉语的词缀大都是由过去的独立的词或词根变化而成的,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词根虚化的结果。词缀“性”也不例外。 “性”本是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说文解字》说:“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玉篇》说:“性,命也,质也。”“性”的意思大体是指:人的本性(左思《魏都赋》:“人有异同之性。”);事物的固有特点(《荀子·性恶》:“直木不待(?)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性格,性情(刘义庆《世说新语·忿捐》:“王蓝田性急。”);  相似文献   

4.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拜”,本是表敬的礼节:跪坐在席上,平伸双手至胸前,手掌向上,头低到手。《荀子·大略》:“平衡曰拜。”杨倞注:“谓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作拜访义,指登门答谢对方馈贻。《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6.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7.
荀文简论     
<正>荀况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荀子》则是《论语》、《孟子》之外的一部重要儒学著述。尽管唐代韩愈扬孟抑荀,倡言孟子为“醇乎醇者也”,荀子为“大醇而小疵”(《读荀子》);并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荀子》一书的地位也确实不如家弦户诵之《论语》、《孟子》;但“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谢墉《荀子序》)而《荀子》之文亦有“理懿而辞雅”(《文心雕龙·诸子》)之誉,其对后世的影响,实亦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8.
《学记》的内涵极为丰富,人们已经较深入地探讨了其中的教育学思想、教学论思想、心理学思想,除此之外,《学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管理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识。 《学记》的教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培养“圣人”的教学管理目标 战国后期,不同于春秋时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人们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因此,“圣人”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怎样才能培养出“圣人”呢?当时的儒家认为:先要从“士”做起,中途经过为“仕”,即“君子”,最后至“圣人”。“士”、“仕”和“圣人”的标准是“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即《学记》  相似文献   

9.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10.
诸子格言     
《班主任》2003,(1)
十年之计,英若树木;终身之计,英若树人。·—(春秋)管仲《管子·权修》 一蓬生麻中,与之俱黑。 —(战国)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荀况《荀子·劝学》引而不发,跃如也。—(战国)孟柯《孟子.尽心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 —(晋)傅玄《傅子·仁论》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战国)《鬼谷子·本经阴符》诸子格言  相似文献   

11.
在对诗歌文本的意义阐释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刘勰的“知音”说等,都是以探求和追寻作品确定不变的原意为目标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往往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与此不同,《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思想,荀子也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西汉,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了“《诗》无达诂”的命题。他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刘向也曾提到:“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相似文献   

12.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13.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4.
创建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虽不能决定人,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的影响人。这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学记》中就有论述: “相观而善之谓摩”,强调的就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荀子在《劝说》中也认为“君子居必择兮”,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在近代, 许多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如蔡元培、孙中山、李大钊、陶行知、徐特立等都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创建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是高校贯彻“三育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敛和敛,字形相近,古书中往往混用。如《春秋左传》的“敛盂”,有作“(佥欠)盂”的;《荀子·富国》“厚刀布之敛”、《诗·大雅荡》“敛怨以为德”之“敛”,亦作“(佥欠)”的;有的词书径释“(佥欠)”为“敛”的异体字。其实,敛、(佥欠)二字的音、形、义都有差  相似文献   

16.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7.
《荀子·王霸》篇有一句话;“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句末“而为”两字,各家解释不一。杨倞注,以“而为”为语助;近人裴学海在《古书虚字集释》中解为“乎哉”(反诘兼感叹语气词);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新版)认为“而为”应是“而劳”之  相似文献   

18.
许多同学对《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句中的“惊觉欠伸”是读“惊觉(jiào)欠伸”还是读“惊觉(jué)欠伸”拿捏不准。笔者多方查阅资料,以为此处应读作“惊觉(jiào)欠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注明:觉,解释为“觉悟、省悟,感觉到、觉得”时都发“jué”音;只有解释为“睡醒”时才发“jiào”音。两部书中都明确指出在古代“睡觉”没有睡眠的意思,只表示睡醒。因此,《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 苦”,《孟子·万章》“天…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中,就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而言,一般包括“一般的动宾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四种。例如: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伐檀”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二、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生民心”是使动关系。三、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友风”、“子雨”都是意动关系。四、上好富则民死利矣。(《荀子·大略》)“死利”是为动关系。第一种,现代汉语中也有相似的概念;第二三种,古代汉语书籍都有详细的论述,有较一致的观点;而第四种“为动关系”,则是众  相似文献   

20.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