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蚂蚁趣闻     
董青 《中学科技》2009,(10):18-18
蚂蚁“农夫”人类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动物,身材小巧的蚂蚁同样也会务农,只不过它们从事的是真菌生产。最著名的“农夫”蚂蚁当属切叶蚁,它们大量地收集树叶,并将其切成小块带回蚁穴。这些树叶并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用以培育并收获真菌,真菌才是切叶蚁的美食。  相似文献   

2.
你也许没听说过吧,有种蚂蚁会种蘑菇。在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就生活着这种蚂蚁,名叫“切叶蚁”。切叶蚁平日整天在森林里爬来爬去, 寻找“切叶”的对象。要是哪一棵树被它们“相中” ,满树的叶子全会被它们的大颚切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有时它们也会危害果园里的果树, 当地的果农十分讨厌它们。  相似文献   

3.
赵子 《科学启蒙》2008,(5):26-27
在美洲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种讨厌的小家伙——剪叶蚁,它因专门爬到树上剪切树叶而得名。这种蚂蚁,长着像剪刀一样锋利的大牙,它们成群结队地爬上树去,将树叶剪切下来,往往一夜之间就能将一棵树的叶子全部剪光。凡是有剪叶蚁肆虐的丛林,那里的树木一般都难逃劫难。  相似文献   

4.
等级森严和其他种类的蚂蚁一样,切叶蚁的社会是一个女性的社会,家族中,每一只切叶蚁都是同一个蚁王的儿女。一种与生俱来的化学物质,令它们不具备生育能力, 只能成为工蚁。一只成熟蚂蚁的身材大小,外貌,以及职能--或者说是阶层,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尼西亚,气候炎热、潮湿,很适合蚂蚁生长。那里集中了大约100多种蚂蚁,会织巢的蚂蚁叫织巢蚁,就是其中的一种。织巢蚁不大,喜欢群居生活,常常一小群一小群地生活在树上。树对它们来讲,是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的地方,而且也利于它们织巢。织巢蚁很勤劳。它们先是蹲在一张树叶上,然后想办法把自己身旁的另一张叶子也拉过来。把两片叶子拉到一起,对蚂蚁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得靠织巢蚁强有力的牙齿才能做到。而且这不能是单个织巢蚁的举动,它们总是齐心合力来共同完成这项工程。当有一只织巢蚁把两片树叶拉到一起之后,就会有其它的织巢蚁跑过来,往树叶中间吐唾沫。原来,这些唾沫就是粘性很强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6.
张晓天 《少年月刊》2014,(18):30-31
种菌蚁又叫樵(qiao)蚁,是一种中等身材的红蚁,它们建造的巢(chao)有30厘米宽。以咀嚼(ju jue)树叶种植菌类为生,吃的是菌类的球茎(jing)。如果没有这种樵蚁照管,菌类虽然可以生长,但不会长出球茎。收获蚁这种蚂蚁靠收集植物的种子为生。它们储藏(chu cang)大量的小粒种子。种子一发芽,它们就把发芽的种子抛出巢穴外,于是便很快地扎根生长。等植物长大成熟以后,结下更多的种子,给蚂蚁提供更多的食物。  相似文献   

7.
昆虫的世界拥挤不堪,工匠的技巧也千变万化。透过这些奇观,我们可以看到昆虫们孜孜不倦地付出。裁缝:裁缝蚁裁缝蚁先将树叶压平,再用丝线“缝”在一起。因为幼蚁能吐丝,所以成蚁就用嘴咬住幼蚁,像使用胶水一样在树叶上抹。造纸工:大胡蜂大胡蜂的蜂王独自建造有许多层次的圆形蜂巢。每一层建成后,它就在上面产卵,好几千粒卵,就会生出好几千只胡蜂。蜂巢很大,但是像纸一样轻。耕作者:蘑菇蚁蘑菇蚁将树叶嚼碎,放置在特殊的空洞中,用来培养一种蘑菇,这种蘑菇是蘑菇蚁唯一的食物。收破烂者:石蚕蛾石蚕蛾的幼虫用嘴和爪拾起并切开各种残骸,再用丝…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令人眼花缭乱。经营种植业的昆虫考古学家证实,人类大约在几千年前才懂得种植庄稼,而生物学家却发现,昆虫经营种植业的历史,至少已有几百万年了。切叶蚁是种植真菌的专家,它们先在地下洞穴中,修建面积达几  相似文献   

9.
蚂蚁很小,但是品种多、纪律好、等级森严,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探究蚂蚁组织,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几种蚂蚁的生存之道。撒“路标”的织蚁非洲等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叫织蚁的树栖蚂蚁。这种蚂蚁用它们的幼虫吐出来的丝,将成千上万的小树枝和树叶连  相似文献   

10.
树叶,因为常见而平凡,有多少人能注意到它的存在呢?而我偏偏喜爱它。我喜欢它在风中的悦耳的歌声,喜欢它欢快摆动的身姿,我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陶醉其中,其乐无穷!我迷恋那些树叶。翻开绘画书,一发现有树叶的图片,我就会欣喜若狂,认认真真地把形态各异的树叶画个够;剪纸,剪得最多的图案自然也是我最爱的树叶,我用它们来装点窗户,嘿,能让我欣赏半天……我是如此的喜爱树叶,以至于它们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像走马灯似地变幻,可有意思呢!松树叶像针,芭蕉叶似旗,银杏叶如同一把把小扇儿,马齿苋叶是勺状的,椴树叶是心形的,还有…  相似文献   

11.
蚂蚁很小,但是品种繁多,组织纪律性好,等级森严,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探究蚂蚁组织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这里选择几种蚂蚁,看看它们是怎样生存的。撒“路标”的织蚁:在非洲等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叫织蚁的树栖蚂蚁。这种蚂蚁用它们的幼虫吐出来的丝,将成千上万的小树枝和树叶连接起来,筑成连片的空中巢穴。为了便于在如此庞大的“帝国”内进行联络,织蚁采用了非常奇特的联系方式。当一只工蚁在蚁穴附近发现有入侵者时,它会马上赶回蚁穴报告。一路上,它一边往回走,一边沿路撒下“路标”。回到蚁穴后,它会用“之”字形的舞步向同伴发出警…  相似文献   

12.
《蚂蚁的本领》阅读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事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皮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夏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茵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大量运用,地雷这类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武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微型化,隐蔽性强,杀伤力大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树叶雷 当一支侦察小分队悄悄摸向敌方阵地时,密密麻麻的树叶突然从天而降,队员们似乎毫不在意,不料,这些小树叶一踩上就爆炸了。原来,“小树叶”是一种形似树叶轻如毛的树叶雷,仅重50~70克,内装30~50克  相似文献   

15.
除了蚂蚁,一些非洲和大洋洲的白蚁也能修建巨大的蚁冢。这些巢穴甚至可以高出地面十来米,里面生活着数百万只白蚁。这可比红褐林蚁的巢穴庞大多了。这样的规模,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美洲大陆上的切叶蚁王国了。后者一个巢穴里可以住800万只蚂蚁。  相似文献   

16.
蚂蚁的智慧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蚁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我是老大我怕谁巨大的蚁穴里,成千上万只蚂蚁有条不紊地生活着,蚁后是它们的绝对权威。可是,为什么蚂蚁臣民们会如此忠诚地拥戴它们的蚁后?万一有一只强大的雌蚁出来挑战蚁后的权威,蚁后该怎么应付呢?科学家观察了巴西的个巨蚁群。他们发现,当至高无上的权力受到挑战时,蚁后会反复用自己的针…  相似文献   

17.
为让孩子们做树叶贴画,为口语交际“怎样做树叶贴画”作准备,我趁午休时间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收集树叶。正值秋天,一阵风吹过,梧桐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我们的头上、身边飞舞着,真是美极了!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们说说这美丽的秋叶呢?我问孩子们:“梧桐树叶美吗?”孩子们兴奋地齐声回答:“美极了!”我又问:“它们是怎样落下来的?”  相似文献   

18.
看一看:哇。这群小金鱼多可爱呀。其实它们是用树叶贴成的。学一学:天气冷了,一片片树叶像一只只蝴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让我们收集一些树叶,学做树叶贴画吧。1.挑选树叶(可剪下纸叶替代),作为金鱼的身子、尾巴、眼睛和鳍,拼贴一条金鱼。2.修剪红色叶子,做金鱼的眼睛。3.再贴一条小金鱼。5.在贴画中加上水草、气泡……4.三片小叶子拼成金鱼的尾巴。做一做:你也动手试做一幅树叶贴画吧。说一说:1.你准备做一幅什么树叶贴画呢?2.你用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树叶做了什么?3.你觉得自己做的树叶贴画棒不棒啊?写一…  相似文献   

19.
洋辣子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核桃树,上面有很多带毒毛和小黑球的洋辣子。洋辣子长在茂密的叶丛里,不细心是看不到的。它的头上有一对相当于“大切牙”的上颚,看来它是用“大切牙”切树叶的。  相似文献   

20.
蚂蚁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2000~14000种,我国大约有500多种。蚂蚁被称作动物家族的“大力上”,网络中多数信息认为蚂蚁一般可抬起质量为自身100~400倍的物体。蚂蚁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是小家蚁,属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我在家中和院子里经常发现其有单独背负食物或集体拖拉食物的现象,那么小家蚁单独负重的极限值是多少?其负重行为有何独特之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