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建丽 《山东教育》2005,(36):30-31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那么,如何来实施《纲要》的要求,如何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呢?一次雨过天晴,我带幼儿在走廊自由活动,赵润洲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张纸,我便顺手将这张纸折成一只小纸船放入水中。  相似文献   

2.
刘隽  季燕 《山东教育》2005,(27):29-30
设计意图 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会操作各种玩具、材料,不同的操作方式会带来物品不同的运动状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力”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联系幼儿的生活,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提升到粗浅的科学知识,以合适的方式让幼儿形成“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与需要,我们设计了“神奇的力”的活动,让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了解“力”的初步知识。  相似文献   

3.
设计意图 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和探索的对象。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爱大自然”时.幼儿对仿生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走进‘仿生王国”’,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在领域教学中.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仿生现象及仿生形式,感受仿生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观看、操作和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其乐于探索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丰富认知经验,发展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的认知经验与能力是在一系列的感知探索活动中逐渐获得和发展的。“电”存在于幼儿生活周围,它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更好奇。熟悉———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陌生———因为没有成人的引导,他们对“电”的认知经验是知之甚少的;好奇———是因为“电”存在于幼儿生活周围,对于这一熟悉现象其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却使幼儿大为不解。诸如:“怎样让电珠亮起来”、“怎样让喇叭响起来”等问题塞…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路我们将一日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教育内容创编成故事,在讲述给幼儿听的同时,给幼儿留有悬念,并抓住幼儿喜欢扮演警官破案的兴趣点,开展了“小警官破案”系列游戏活动。我们把各种疑点穿插在故事或游戏情节中,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学会根据已有的自我保护经验进行破案,在破案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如何做才是最正确的,并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小虎失踪之迷》是系列活动之三。  相似文献   

6.
“结婚”这一社会现象或概念,已经比我们预期的要早得多地出现在幼儿可体验到的生活中。当我们以非权威的角色(如游戏伙伴、参观者、旁观者,而非教师等)进入到幼儿群体时,常常会听到有的幼儿说出,“我和XXX要结婚的”或“XXX是我的老公(老婆)”。幼儿对结婚这一发生在他们生活周围的社会现象是有所认识的,即使是小班幼儿也如此。这种认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不断丰富、深刻。  相似文献   

7.
张建兰 《早期教育》2001,(23):37-37
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提问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它是什么颜色的”“数数它有几条边”等等。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怕幼儿的回答离题太远或一次就把老师后面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使活动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8.
王兆惠 《教育导刊》2006,(12):36-37
一、设计意图 “加沃特舞曲”是一首AB结构的音乐,A段音乐节奏欢快,乐句明显;B段音乐圆润滑翔,乐句的分辨较含糊。如果不借助具体形象来感受音乐,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开展活动“大口袋与小老鼠”,是借助“口袋”这个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拟人化,带孩子进入一种童话的意境,而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形象更为幼儿所熟悉,通过这两个具体的形象让幼儿感受这个舞曲。我们把设计活动的重点放在A段音乐的感受上,通过“大口袋”听到奇妙的音乐长出手脚和脑袋来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葛玉文 《教师博览》2023,(18):82-84
社会性教育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幼儿是社会性的人,需要在社会中长大,因此幼儿教育需要从“单一说教”转变为体验活动,从“封闭环境”转变为平等互助环境,从“固定内容”转变为多元活动内容。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诸环节中的社会性教育,促使幼儿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能够保证幼儿在被接纳、被关爱、被支持的良好环境中健康发展。教师须通过多种手段让幼儿接触并接受“社会”这一概念,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技能,助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其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10.
蒋晨 《山东教育》2002,(36):33-33
设计意图语言活动是向幼儿展示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所以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机会,以扩展其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大班幼儿在社区、角色游戏等多种活动中已对成人社会的不同工种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小螃蟹”这一动物形象也是他们所熟悉喜爱的。故而设计了大班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助人为乐…  相似文献   

11.
设计意图 在主题活动“蔬果舞会”中,我们发现幼儿不仅对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产生兴趣,而且开始关注水果的内部构造。一天,一个切开后的梨芯吸引了众多幼儿好奇的目光。“看,一朵美丽的小花!”“咦,怎么会这样呢?平时怎么没发现?”于是教师开始反思:生活中有着许多奇妙而有趣的科学现象,应该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它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时时刻刻都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幼儿。将社区资源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徐娜 《青年教师》2004,(10):23-2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据此,我在对幼儿进行“数”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了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逛超市”,并使其在有序化、系列化的活动中亲身经历数的形成过程,从而增强幼儿“数”的概念,初步探索“数”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5.
一、日本幼教机构中行事活动的开展  行事活动大约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幼儿园,现今已成为日本幼教的一大特色或传统。  (一)“行事”的含义及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行事”是日本幼儿园、保育园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它是取材于社会生活或幼儿园生活重大事件的综合主题活动,目的在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全年保教计划中,行事占有重要位置。幼儿园、保育园一年计划由一系列行事活动贯穿起来,如自4月学期初的入园式、花祭、端午、远足、七夕、合宿、秋季运动会至学期末的生活发表会等,儿…  相似文献   

16.
相反国     
活动意图 在历时两周的“相反国”主题系列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了《颠倒歌》,进行了“倒点名”等游戏活动,并通过科学探索活动对生活中凹与凸、轻与重等相反关系逐一进行了感知和认识。在此过程中,幼儿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相反”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们整合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内容,设计了科学活动“相反围”,  相似文献   

17.
自1985年日、欧、美召开幼教峰会以来,幼儿教育的目标由“智育中心”转向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幼儿自信、主动、关心、参与等,让其好奇、好动、好创造的宝贵天性保持下去。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单一的接受性活动难以实现,教育者必须寻找一种基于幼儿天性的新形式的教育活动。因此,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鼓励幼儿走入生活、亲自操作、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幼儿探究性活动就应运而生。研究幼儿探究性活动,首先就是要把握它的特质。在宏观层次上,应把握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探…  相似文献   

18.
黄静  王莹 《学前教育》2007,(11):36-37
设计意图 塑料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用过的塑料袋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引导幼儿使用废旧塑料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当听到有的幼儿说“被风吹起的塑料袋像空中飞舞的风筝”时.  相似文献   

19.
王春燕 《教育导刊》2004,(14):36-37
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儿园教学冲击最大的是原有的分科教学让位于综合主题教育活动。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实践中的综合主题教学却有很多问题,如“拼盘”现象(或形式为综合活动,实质为学科教学)、被幼儿的兴趣牵着走的现象、主题对幼儿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等现象。尽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但我们又理不出更为清晰的思路来。所以希望王博士就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给我们谈谈。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学习自己动手、自己观察,去探索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知识的科学现象,从而培养幼儿活泼好问、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我不断开拓新的教育方法,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融入了尝试教学的实践。一、尝试教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思想和陶行知先生的“解放手、解放脚”的观点,都倡导幼儿自己参与活动学习。由此可见,让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