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动词在汉语语法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词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名动兼类词的调查表明:所谓的名动词这一概念是既不具科学性也不具实践性,甚至还容易导致词类系统的混乱。在使用大型语料库对所谓的名动词进行了专项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所谓的名动词实际上是一种语法隐喻,是词类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应将其标注为名动兼类词。  相似文献   

2.
现代英语等分析语在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的概括词因转类而衍生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兼类现象)自20世纪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并成为各个理论阵营争论的焦点,其中动名兼类尤甚。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形态学或句法学角度出发,对于兼类这种跨越形态学、句法学和词汇学(词典学)的课题难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对于现代英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即语文词典)中的动名兼类现状更是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以自建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词类标注数据库"为基础,研究词典中动名兼类词条的表征策略。结果显示,动名兼类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较为普遍,动名兼类词条占整部词典所收词条的5.8%,接近动词词条的比例;OALD-8所收录的2670个动名兼类词条中,严格意义上的兼类词为2285个,其余385个为同形词;在严格意义上的动名兼类词中,52.12%的词条设置了自指义项,其自指义项的表征呈现多样化特征,有助于满足学习者用户的编码需求。  相似文献   

3.
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转指”和“自指”后获得的,“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主要有8种情况;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存在着差异。意义标准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4):47-48
大学教材《现代汉语》将"爱"收入动词。但日常交际中、书本上经常出现一些短语和句子里的"爱"却不能在其动词义项里找到合适的解释。因此,不妨假设"爱"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是名词,也就是动名兼类词。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兼评姚汉铭先生的两篇《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的范围§1·1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指的是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那些形体相同,读音相同,表示两种相对独立而又有密切关联的词汇意义,具备名词和动词两类词性的词。例如:王同志在旁边当翻译/王同志在旁边翻译。前后两个“翻译”的形体和读音相同;而前者表示“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后者表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行为动作”,这两个词义相对独立但又有密切关联(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不仅如此,前  相似文献   

6.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V”被动式。  相似文献   

7.
动名兼类或形名兼类应当是某些动词或形容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失去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某些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名词的某些语法功能.一般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只是列举某类词的典型功能,同时又很少指明某项功能是某类词所独有,这就会使兼类词的判断存在一定困难.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确定词类,划定动形与名兼类应该找出一条或几条析取性的标准,但只要确定了一条,就有与跟这一条标准接近的其他标准,这样推而广之,大多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看作兼属名词,如此一来,动形与名兼类的数量就相当大了.动词、形容词到动名词、形名词再到名词的过渡应当是一个连续状态,如果真要做切分,实际上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形名兼类词释义进行了考察,归纳了形名兼类词的基本释义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索形名兼类词在量上、结构关系上、自指和转指方面的特征,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形名兼类词判定的标准更严格科学,释义也更准确全面,但也存在一些释义不够全面、处理规则没能贯彻到底之类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介词可以用做谓语"观点的反驳,以"问"这个动介兼类词为例证,很多介词由于脱胎于动词而保存了一定的动词性,同时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分析现代汉语介词的不同虚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伤”变了     
"伤"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动名兼类词。由于"伤不起"等有关"伤"的新鲜用法大量出现,"伤"在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率增加的同时,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伤"能更自然、更广泛地表达人心理、精神上的"伤"与"被伤";动词"伤"单独使用的情况增多;"伤"所表示的程度性增强,越来越具有形容词性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一、复合动词能否兼属名词的界限“X不X?”的框架对于区分一般的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确是很有用的。能填入这一框架的,是动或形,反之,便是名词。可是,凡从动词转成的名动兼类词,由于兼有动词性能,故必能放入这一框架中。因此,这个框架不能鉴别名、动兼类词。“(D[区别词]+M[量])X”的框架只能说明所有名词均能填入X位,但是,其他非名词也能填入,如“一场争斗”、“一种锻炼”、“一些摇动”、“一个猛冲”、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词典编纂理论的发展,词性的标注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不少词典开始标注词性。其中,对于词典词性标注问题,争议多存在于动词、形容词、名词之间的兼类与转类问题上。本文首先回顾词典词性标注的历史,然后从语言事实与外语教学等角度说明动转名的词性标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不是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但部分动词却能受“很“修饰。在现代汉语著作中,大多认为受“很”修饰的动词主要是心理活动动词。据统计,受“很”修饰的动词中,心理活动动词并不是最主要类型,非心理活动动词占了六成多的比例。受“很”修饰的动词类型还有:动词与形动兼类词、自由动词与粘着动词、离合词与非离合词、主观动词和客观动词。这些动词在语法功能及语义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汉语动词及物与不及物的问题,语法学者有过不少论述。吕叔湘指出:“动词分成及物(外动,他动)和不及物(内动,自动),是很有用的分类,可也是个界限不清的分类。”本文试图论述不及物动词的某些特点,或许能为进一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增加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概括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语法研究和词典编纂的难点,作为黏着语的韩国语也不例外。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自建的"《新国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对现代韩国语中的兼类词表征情况作了详尽调查。结果发现,现代韩国语中的兼类现象不如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那般丰富,兼类数量相对较少,兼类类型相对单一。尽管如此,词的兼类现象还是具有一定跨语言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兼类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界对形名兼类词探讨得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变上,而对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研究则偏少。本文从原因、方式、途径、类型、释义、历史地位及交际效用等七个方面回顾并梳理名转形现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兼类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界对形名兼类词探讨得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变上,而对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研究则偏少。本文从原因、方式、途径、类型、释义、历史地位及交际效用等七个方面回顾并梳理名转形现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名动词转类的条件及过程,区别了古汉语中名动词转类内部兼类和活用的关系、名动转类和“读破”的关系。同时,我们对古汉语中名动词转类的原因给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9.
谈谈兼类词     
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功能,且意义相同的词.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是兼类词产生的基本原因,同时它还受欧化语法、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影响.由定义可知,判定兼类词要遵循同一性、经常性和多功能性三条原则,从而将兼类词分为形、动兼类词,名、动兼类词和副词、区别词兼类三种.兼类词这一复杂的语法现象有待于我们今后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现象主要表现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句子的谓语中心并在其后出现助词“着”等五种情况。名词之所以能用作动词与人类认知心理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认知中的语义联想机制在名词用为动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活用和误用两种性质不同的转类现象进行了区分,并划分了转类和非转类、转类与兼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