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在1917年2月前一直坚决反对中国参战;1917年2月起转而积极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5月起态度有所反复,一度对中国参战持消极态度;1917年7月以后则再次积极支持中国参战。日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的政治形势在不断变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对日本更为有利。日本对中国参战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参战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参战的进程。中国参战对日本在华势力和权益的扩张也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为日本进一步对华扩张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日本对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铁路的侵占。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6月9日至15日,由日本教育工学会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共同组织的第四届中日教育技术论坛(the 4th Japan-China Joint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在日本奈良教育大学和东京进行。此次会议是继2005年在广州、2007年在日本大阪、2009年在长春后举办的第四届论坛,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和发展,投资的趋势看好,中日经济合作已经日益走向深入.然而在1997年后,日本在华投资出现滑坡.综合分析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经济萧条;一是中国国内企业发展的竞争.日本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中国贸易的增长;有利于中国获得高新技术;有利于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也可能造成我国国内不公平竞争加剧,影响民族企业生存与发展;还可能造成我国经济对日资依赖加强,易受日本经济波动影响.要实现双边合作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中日双方应加强沟通,减少摩擦;中方要继续完善法规,优化投资环境;要进一步认识日本海外直接投资规律,消除其顾虑;要逐步开放市场,吸引日本在华投资扩大规模.  相似文献   

4.
安颐 《职业技术》2004,(10):26-27
记:苏律师,您好.在中日关系中,9月份是一个特别的月份.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是9月18日;1945年,日本侵略者向中国签署投降书是9月;1972年中日双方签定<中日联合声明>是9月29日;2003年,您代表中国化武受害者在日本法庭上打赢第一场官司也恰逢是9月29日.现在又进入了2004年的9月,您能谈一谈当前"日本化武受害者"民间诉讼的进展情况吗?  相似文献   

5.
1853年和1854年,美国舰队两次访日,叩开日本国门;1858年,日本与欧美列强缔结“安政五国条约”,日本据此开港。在开国与开港过程中,横滨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拟对幕末时期以横滨为舞台展开的日本开国与开港问题进行初步考察和探析。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策划了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在此期间,日本幻 想其在占领区的“合法化”,在歧视和强迫之上建立了形形色 色的伪政府机构:1932年3月在东北成立“满洲国”,1937年 11月在张家口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1937年12月在华北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8年3月在南京成立“维新政  相似文献   

7.
所谓日本当代史,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迄今为止的日本历史。它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日本历史经历了其前所未有的被占领时代;同时,由于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粟巍 《中国教师》2009,(6):11-11
<正>2007年6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徐国智的一篇《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的文章,提到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  相似文献   

9.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李克欣,1957年生于河南南阳,1982年同济大学热能环境工程系毕业;1985~1986年在日本进修;1990年再赴日本,在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学习,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现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方空调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松企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理事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全国优秀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1.
<正> 片山潜(1859——1933)是日本工人阶级的伟大代表,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和导师。他不仅参加领导了一八九六——一九一四年间的日本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一九二二年又在莫斯科,把那时分散在日本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领导建立了日本共产党。片山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一九一四年他被迫离开日本后,参加过墨西哥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美国共产党的成立活动。他在共产国际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世界大学新闻网2013年6月27日报道,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台了"安倍教育学"计划,旨在促进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安倍表示,日本教育要"在世界舞台上占上风","安倍教育学"是他为促进日本人力资源开发制定的教育战略,是其重建日本计划的最新政府文件。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  相似文献   

13.
《下一代》2001,(Z2)
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巩固其统治,决定建立一个完全在日本人控制下,以溥仪为首的傀儡政权。1932年3月9日,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1日,伪满实行帝制,溥仪在伪满皇宫勒民楼正殿登上了伪满皇帝的宝座。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溥仪,1932年9月15日与日本签订《日满协定书》,使东北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4.
<正> 日本有组织有计划的师范教育发端予明治初期,1872年5月创建的东京师范学校是日本近代师范学校的滥觞。迄今,日本师范教育已有117年的年的历史。在这110余年间,它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创建发展与战后的改革重建。两个历史时期的师范教育制度各有鲜明的特点。比较研究这两个时期日本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15.
1、斯蒂芬·巴罗和乔·李调查了美国和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他们发现:两国教师的平均工资相似,日本略低一些。日本教师的工资与教龄有密切联系,二十年以上教龄的日本教师的工资是新教师的三倍,在美国是二倍或不到二倍。日本新教师的工资比美国新教师低20—25%,而日本老教师的工资比美国老教师高30—40%。日本教师的退休金也比美国的高。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是全国人均收入的2.4倍,而美国是1.7倍。日本二十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为什么在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偶然还是必然?值得高度关注。分裂华北吞并中国、独霸远东,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自1935年起至1937年,日本三度拟定实施"北支明朗化"的处理要纲,三度制定对华全面战争意义上的年度作战计划;在之前和期间,拟定占领中国各地的计划。有了作战计划和占领计划,日本还需要准备和寻找时机。通过广田内阁到近卫内阁,日本到1937年6月上旬建立起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战时体制"。同时,德国的崛起和《日德反共协定》的签订,使苏联被德国牵制住;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使英法等列强被牵制住而无暇顾及远东,日本动手的国际时机成熟。在此过程中,日本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广田三原则,企图不战而亡中国;中国统一进程和抗战准备,使日本如坐针毡。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在成熟的国际条件和国内战争准备下,驻屯军选择战略地点卢沟桥制造了事变。就这样,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寻找时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从1895年登上日本国土起,到1924年转道日本去北京这卅年中,先后到过日本15次,累计居住时间几近10年之久,占他的革命生涯1/4还多。孙中山在日本华侨社会中的活动,主要是在1911年以前。这段时间大致可以1905年为界划分两个阶段。1905年以前,孙中山的活动地区局限于横滨,在华侨和留学生中进行思想宣传;1905年以后便以东京为中心,建立革命政党,从事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8.
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损害极其严重。中国红十字会出于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考虑,不计日本强占青岛等前嫌,发起成立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派医疗队前往日本救护;千方百计地将在日华人分批运送回国,并及时给予安顿和治疗;接待日本访华道谢团代表,积极推动中日民间外交,以期改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柳条湖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70年后的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一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自卫"--中国反日活动才是战争的起因.这种歪曲历史的说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中国,及其他日本周边国家的强烈愤慨和斥责.  相似文献   

20.
1877年至1882年黄遵宪任驻日参赞期间是其意识形态形象的构建时期。具体表现为,同源日本形象,即日本在景物、文化、风俗、日本人等方面均呈现着类中国形象;异类日本形象,即日本在风俗和文化上呈现出淫俗形象和背信弃义形象。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传统的天朝上国世界观、过往文人志士对日本的集体想象以及居日期间日本文人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