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随着中国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不断扩大,当今社会对口译员的口译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口译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本文从词的翻译和句的翻译角度浅谈商务英语口译中的几种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可谓"百花齐放"。这些教材大部分是以翻译技巧为主要内容,用不同形式呈现出翻译"怎样译"的问题,从而出现了翻译技巧杂乱无章、翻译理论稀缺罕见的现象。本文以两本常见的翻译教材为例,指出翻译技巧的选用和翻译理论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启示的基础上,从创设理性和谐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以"译者中心"理论统领翻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采用"译者中心"的生态翻译教学方法,建立"事后追惩"翻译教学评估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翻译教学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进一步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本文对"翻译症"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梳理,从内部与外部两大角度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尤其对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翻译症"进行了探讨。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有策略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就可以逐渐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克服"翻译症",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是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树才 《江汉学术》2011,(1):13-2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行为,它的过程是"动态"的.因此显出其复杂性.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行为究竞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它丛然会引入"译者"这一维度.在任何翻译中,译者总是决定性的,因为实践翻译这种"跨语言"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译者.研究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必须把"译者"放在"原文"与"译文"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7.
江南士风对周瘦鹃早期的翻译作品影响深远,具体体现在翻译作品的主题选择上以"情"为尊,翻译风格方面尚"雅"求精。在翻译方法上通过增译、归化等手段来增加文本的信息量,渲染情绪,塑造意境,实现其"尊情尚雅"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8.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翻译的两种方法"归化"与"异化"并无优劣之分,好的翻译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向"异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它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本文论述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并论证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的翻译思想概括来讲就是"翻译超越论",其中的"纯语言"以及翻译的"森林喻""再生喻""切线喻"和"陶罐喻"对翻译诗歌有很大的启示;而庞德作为西方文艺学派的代表,他的"创译"让人耳目一新,与本雅明的翻译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以庞德的汉诗英译为例,进一步阐释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具体的理论应用,以此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小组合作翻译教学"理念,并设计了相应的翻译教学实验过程。教学实验数据表明,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将合作学习运用于翻译教学实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定性研究表明,尽管"小组合作翻译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理论依据,结合翻译小说时译者一般应遵循的"四化"的翻译原则,对《水浒传》两译本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给读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功能对等"理论作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对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翻译技巧的角度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奈达和纽马克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具有创见性的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是他们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二者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翻译研究提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是我国翻译理论史上继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后的又一里程碑。"化"不仅是翻译标准,又是翻译手段。而杨必先生翻译的《名利场》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可说是一部入于"化境"的优秀译作。本文拟从词语的翻译、结构的转换和语序的安排三方面,通过具体译例进行分析,看它是如何采用"化"的手段,将作品翻译得出神入化的。  相似文献   

16.
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系列翻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是实施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兼而有之的翻译教学定位,认为新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应以提高教师跨学科的理论素养、构建学生的多元学习模式、强化翻译实践训练和增加翻译职业与翻译技术知识为其实施途径。该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期在翻译及翻译教学的探索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翻译现象:现今网络盛行"神翻译",这些翻译或以文言体为人称道,或以幽默诙谐取胜,有搞笑成分,但亦不乏智慧,这些"神翻译"中均包含了译者的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值得弘扬还是摈弃?笔者撰写此文并不旨在得出这个结论,判定这些神翻译的优劣高下,而是从两个"神翻译"的具体例子分析出发,探讨作为外语教师如何从这些翻译现象中体会到可为高校翻译教学所用之处。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胡庚申教授(2008)认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翻译生态系统下如何培养翻译硕士学生的系列翻译能力。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要达到比较高的翻译境界,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就要动态地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翻译的自然环境、翻译的社会环境、翻译的规范环境以及译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这样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译文。所以,翻译硕士的教学就要紧紧围绕上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交互式翻译教学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关于网络"译审模式"下的交互式翻译教学实验研究却比较少。根据研究显示,采用网络"译审模式"能够实现多环节的异步交互,提高翻译的实训交互数量,确保交互式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和充分性。笔者将以具体的实验及结果分析网络"译审模式"下交互式翻译教学的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结合"忠实"和"通顺"翻译标准,提出了英译汉语新词语的四项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并分析一些翻译新词语实例,还给出了三个具体翻译策略,以便译者作出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