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前,孔子站在奔流的河边深有感触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是哲学也是诗,孔子觉得流水已经演示出了天地宇宙的奥秘,世间万事万物如这流水一样.—一地呈现,又—一地流逝。小时候我的农民父亲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一世事如流水”,碰到不平或吃亏的事,他又把这话改为“世事平如水”。我当时并不理解这话的深义,进人知天命之年,我经常想起小时候的事,也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当然父亲的这几句话可能源于孔子,但常讲此话,有定融入了自己很多的生命体验。而且他深情水的习性,觉得世事就应该象水一样公道持平。随着年岁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相似文献   

4.
我选择宽容     
小时候,妈妈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宽容是品格无形地流露,它无须用华丽的语言去装饰,也无须用轰轰烈烈的行动去诠释,但它需要用心灵的真诚去修筑……”当时我听了这话,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力图通过对作为世界本原和根源的“道”及其特征的描述,为变动不拘、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寻求稳固的基础。“道”并不是事物之外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过程之中。“道”借具体事物显现自身。“道”不能言说,不能用具体的概念来描述,但是人能通过“体道”,通过人内心的体悟而达到心的澄明。因此,人可以凭借具体存在的有形的事物,达到对于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道的状态的领悟。这样,“道”所具有的“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处下”等特征,亦应成为人们在“体道”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循“道”而行,生存于现世的人才能达到如“婴儿”、“圣人”般“朴”的状态,达到内心天真整全的境地。老子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宇宙世界的真实存在状态,为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提供解决困境的方法。老子哲学并不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反动,而是在“隐士”的消极思想背后,寻求并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也就是要突破个体生命自身的许多局限性,拓展人的精神生命,追求人的心境自由,从而达到“既有限而无限”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自己从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巴金先生也说:“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鲁迅先生的话也许说得有些偏激,但事实证明这话是真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至今没有听说过哪位作家是听小说作法听成作家的。巴金先生的话其实是说出了文学创作的实质。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不在于它运用了什么技巧,而在于它以真实的感情、深刻的思想打动了我们。一切应出于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才是作品追求的最佳境界。正如先哲老子所言:“太上,不知有之。”他并不是针对写作而言,但我们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7.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干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认识老子“道”的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二是道之“无”与“有“。道既无始无终,也无边无际。就道的无形质、无限性而言是无,就道的实存性并含有万有而言,是有。无与有的统一密切联系于老子的体用观。三是道与自然。”自然“与”无为“历来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关键,道本身就是自然,而自然则是道及一切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易传》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代大学者朱熹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这二者是相对立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理想中的好学校?笔者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意思是:“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老子所谓的“大音”和“大象”,与道并列,是以器象来表征、喻示大道。这恰与“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中的似乎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似乎主义追求一点色彩、一点修饰、一点装潢、一点雕琢,使教育在外观上象什么,作为什么而有效。这些装饰性材料往往成为学校评奖、获优和应付级部门检查和向同行炫耀的“资本”。它追求“似乎象什么”,省掉了“真正成为什么”的努力。在似乎主义的追求中,人和教育被装扮得日益象个“洋葱头”,这使教育处于异乎寻常的低水平,一切都变得肤浅、表面化。  相似文献   

12.
应酬     
爸爸打电话回家,说晚上有应酬,不能回家吃饭了。儿子问妈妈:“什么叫应酬?”妈妈回答道:“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这就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文、象、道的统一体。阅读教学务必重视“识象”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课文,采取成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地引导学生去“识象”,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领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内容问题,而“怎么教”就是方式方法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下面这道零点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通过对这道零点问题求解的多向转化与多角度切人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独化论”是郭象玄学思想的个性特征,一般认为成玄英也是这一论点的赞同与继承。实际上,成玄英与郭象对“独化”的认识是有根本区别的,郭象是崇有派玄学家,否认“道”的存在与功用是其旨,他的“独化”指是的万事万物的一种生化动态过程;成玄英是道教学,崇“无”、崇“道”是其根本信仰,他心目中的“独化”指是一种境界、一种力量,也可以说是“道”的功用与化身。  相似文献   

16.
执著的秋     
几片枯叶扑在我的窗上,那沙沙的声音仿佛在告诉我秋天已经到了,真是梧桐落一叶而天下知秋啊! 秋已经来了,这几天由于成绩不理想,我一直闷闷不乐,哪有心思去留心季节的变化呢?“我是一片树叶,经过了生命的顶峰,将要凋零。”我自嘲道。这话恰巧被母亲听到,她什么也没说,递给我件红色风衣,说: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中那个无形却又驾御世界万物的“道”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是古今中外老子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认定,可以解读出“道”的真谛其实就是“自然”.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解释之,就是“自组织”.只有把“自然-自组织”作为“道”的本真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道”为什么是无形无相的,也才能搞懂老子实践哲学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真义.  相似文献   

18.
先秦哲学家、美学家老子提出了“道”、“气”、“象”的概念。他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气”。“象”即物的形象,如果脱离“道”和“气”,那么“象”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沿着这个思路,魏晋南北朝的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的命题。他的意思是,既要看到事物的具体形象,又要看到具体形象所显示的宇宙的无限生机,才是美。唐代刘禹锡明确指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此处“象”指具体的物象,而“境”指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它们更能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至此著名的意境说诞生了。人们苦苦追求的物象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什么?是运动的物质和人的认识能力及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幸福之源     
在一次去马蒂家的路上,我听到他说:“人需要决定让自己幸福。”我赶紧问他:“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20.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