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写实小说,也是一部成功的讽刺文学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它是继《金瓶梅》之后,以婚姻家庭问题为中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巨著。鲁迅说它较之《平山冷燕》之流,“盖诚乎其杰出者也”(《致钱玄同信》)它的成功与《金瓶梅》《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作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它的发展又影响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醒世姻缘传》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受到了《金瓶梅》直接影响。在《金瓶梅》问世之前,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金瓶梅》问世以后,才使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跨进到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来。这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题材方面的一个大变革。《醒世姻缘传》继承了《金瓶梅》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继《金瓶梅》之后,第二部以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意识之美学嬗变李建中关键词金瓶梅;贾宝玉;性意识;美《金瓶梅》首次刊刻于明万历年间,它之前有“三言二拍”,之后有《聊斋志异》。这些作品均因过多过露的性描写而招来诸多非议和攻讦。以《金瓶梅》为首的一批明末清...  相似文献   

3.
王炜 《天中学刊》2012,27(3):9-13
陈文新的《人情小说审美规范的确立》一文从辨体入手,剖析了《金瓶梅》的内容、题材、体式、美学品格之间的辩证关联。陈文新不仅有尊体的意识,而且有破体的魄力。他还原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并存、共生的关系,将《金瓶梅》与《莺莺传》等文言小说纳入同一个研究视域,梳理了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程。他继而从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范畴以及逻辑理路出发,坦然地面对并合理地解释了《金瓶梅》的结构、人物性格等的杂乱之处,重新估定了《金瓶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意义与价值。陈文新治学重思辨、重"本民族的传统看法"。在研究《金瓶梅》等人情小说时,他坚持会通古今、融贯中西的治学理念,延续和发展了中国本土的文学观念、学术理念,还原并创革了中国传统知识统序的建构逻辑和阐释框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小说的形成发展史上,《金瓶梅》的美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金瓶梅》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颇具活力。本文解读、剖析了这部奇书形象塑造的美学价值: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人物第一次走入长篇小说的艺术殿堂;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呈现出多变的形象;同时,觉醒的女性有了合理的追求与欲望,开始了抗争。由人物形象剖析出作者的美学观:以丑为美,形象的市井化,关注人性。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大量引用外来材料的撰写法在数以百计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 ,仅此一见。所以如此 ,是由于作者力倡拟古 ,首次将当时文坛盛行的模拟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来 ,且由于作者对俗文学的嗜好 ,使其模拟厌雅亲俗 ,多取之于记忆中的稗史俗曲 ,并采用了记忆性移植整合、口述笔录等独特操作法 ,从而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特有的《金瓶梅》文本现象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明末社会道认审美观念等激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流向,推进了小说观念的变革,《全瓶梅》批评,推动了我国小说观念的充实、深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明代《金瓶梅》的原始批评激活了后人的审美思考,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是我国以审美眼光审视《金瓶梅》的第一人,评点使原始批评中美学判断具体化并成为张竹坡系统批评的先导,在《金瓶梅》批评史上起着双向联结的思维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创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以记实写法,描摹我国十六世纪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广阔图景,刻划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在我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史上,它是摆脱专注英雄传奇,志怪神灵传统窠臼,转写平凡现实人生创始之作.不久继起《红楼梦》,在题材和细节等描写方面明显受其影响.《水浒传》描写北宋时期山东一百单八将因不忍官府朝廷欺压,奋起反抗,梁山聚义,全书人物众多,情节错综,而《金瓶梅》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小说第22至26回)一章演化铺展而成,重点写西门庆家庭生活,反映破落财主出身的恶霸官僚西门庆勾结强人,巧取豪夺,  相似文献   

8.
清代小说     
清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清人长篇小说数量空前,风格流派多样,最重要的是它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不再只是描写逝去的英雄时代和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它把目光转向世俗的社会和平常的人们。明代的长篇小说从讲史发展过来,由主干而分支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它们都是描写超凡的英雄。只有短篇白话小说才叙写社会家庭的日常生活,描状市井俗人的行动口吻。唯《金瓶梅》是一个例外。《金瓶梅》第一次把短篇  相似文献   

9.
中国固有的善恶果报思想与佛教的轮回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因果轮回思想。这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世人的思想,同时也影响了明清小说的创作。在这种因果轮回观念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出现了两类存在因果轮回观念的长篇小说:一类是由原著及其续书构成的因果轮回小说系列,如水浒系列、金瓶梅系列、红楼系列等;一类是存在完整的因果轮回故事的作品,如《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续书的出现与兴起,是在明代中后期。此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一批艺术精品相继问世,小说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与明代传奇一道,取代了诗词散文传统的霸主地位,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续书也随之兴盛起来,而且品种繁多,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续书类型十分复杂。广而言之,续书包括对前书、以及前期有关故事的增删、加工、改写、补撰,《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三侠五义》等一大批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都具有某些续书的性质。因为这些小说实际上都是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制作、续补增删而成的。狭义而言,续书专指某些成型小说的后续之作,且与前书在人物、故事情节和思想上有一定的继承、沿袭关系。本书所讨论的是狭义而言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续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起源于民间讲唱文学——说话。中国早期的长篇小说,大多是在“说话”底本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整理而写定的。就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先锋意义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而言,有三部就是这样形成的。从文体角度看,这些小说与“说话”并未有根本的区别。其后的许多长篇小说,也是文人们在题材、形式以及创作方法上对早期小说的模仿。因此,《儒林外史》以前的长篇小说,虽然题材各异,有历史演义,有英雄传奇,也有世情、市井小说,结构、语言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金瓶梅》一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而言,张竹坡认为《金》是一部泄愤之书,通过对个人的批判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就《金瓶梅》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言,张竹坡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以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照了《金瓶梅》第23至第26回中的一段小故事——“宋惠莲之死”。这段故事在书中虽只是一处“闲笔”,却不失为张竹坡小说美学理论的一个极好范例。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且有“第一奇书”之誉。是否称得上“第一奇书”且不置论,但这部书的出现,使长篇小说的描写对象,由历史转向眼前,由神魔怪异转向现实人间社会,由帝王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明清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诸方面探讨了宗教对《金瓶梅》创作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因果报应观念对构架《金瓶梅》全书结构和塑造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我国白话小说发展史上,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金瓶梅》为推动中国小说的发展立下了一块无可替代的丰碑。《金瓶梅》确实是一部奇书,一部有个性、有色彩、有韵味的奇书。本文就作者的美学追求,谈三个问题。第一,从《金瓶梅》的美学风貌,看作者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全瓶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反其问世之前的小说人物形象类型化的格局,塑造出一批生动丰满的个性化人物形象,从而使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发展到此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为我国古典小说向高级阶段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是《金瓶梅》最重要的美学贡献之—,必须引起我们的注目。 中国古典小说,从萌芽时期的六朝志怪志人,经唐代传奇,发展到宋元话本,其人物形象的塑造,逐步由人物轮廓的片断叙述发展到人物性格上某个方面的鲜明丰富,并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但在《红》之前,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在语言上具有很高造诣的长篇小说,最著名的莫过于《水浒传》和《金瓶梅》.《水浒传》和《红楼梦》在语言艺术上可以说各有特色.《水浒传》的主人公多男性,大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长篇小说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出现的长篇“说话”,它是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元明之际诞生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最早的长篇小说。明代中叶以后,又相继产生了《西游记》和《金瓶梅》两部巨制。上述我国旧说部所称“四大奇书”  相似文献   

19.
"中和美"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几千年来,它对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道德情操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传统的"中和"美学观念的文脉历程,乃是由《尚书》发轫,经孔子删诗活动的再阐释和荀子的发挥,在《礼记》《乐记》中臻于成熟,最后由汉代《毛诗序》定鼎。由先秦至汉,儒家诗学"中和"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领域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事件对中国文化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一书,为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以“民族国家想象”理论为重心,寻求对该课题已有成果的沟通,将本质规律的探讨与基本要素的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文艺学、美学理论应用的广泛与深入,保证了该书很强的学术性、理论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