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明威从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的宗教影响,他不仅喜欢宗教故事,而且喜欢在作品里使用宗教意象。海明威早期最为著名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为他奠定了优秀作家的声望基础,作品中更是不乏宗教象征和宗教人物的原型塑造。要想更清晰完整地解读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就必须对其中的宗教痕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根据语料库检索工具自建《夏洛的网》汉译语料库,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基本宏观语言层面对康馨和任溶溶两译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就儿童文学翻译视角对比两译本的翻译风格,希望借此加强读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度,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欣 《文化学刊》2014,(1):125-128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水浒传》库恩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及文化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仔细研读《水浒传》原著及库恩译本的基础上,分析译本对原文所做的翻译操作以及对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处理;同时解释中德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及个人价值观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5.
深度翻译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翻译策略。2014年,美国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金安平教授的《论语》英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该译本所蕴含副文本的元素,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本文以其为个案,归纳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体现出的深度翻译特征,并通过分析译文的评注,探讨深度翻译时的译者角色,以及结合译文中的注释,尝试总结深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和学术外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1946—1996)是20世纪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三要素理论对学人的翻译研究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要素理论认为影响翻译活动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本文以三要素理论为基点分析林语堂的《大学》译本,探究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个要素对林语堂《大学》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对习总书记重要谈话、演讲等文稿的整合,2014年由中国外文出版社以多语种出版发行,旨在对国内总结、向国外宣传我国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针。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俄译本为语料,以全译法维度分析其中用典的翻译实例,总结用典的不同翻译方法,以期对相关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岳峰教授的《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儒家经典翻译研究力作。该研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视角下比较、分析数量庞大的多语种译本,延展了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广度,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借鉴,也为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境下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首个在英国本土发行的《西游记》英译本,海伦·海耶斯的《佛教徒的天路历程》在《西游记》的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西游记》的其它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翻译策略这些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诗对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有许多中外学者都对此诗进行了英译,其中以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最受欢迎。笔者拟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对以后的诗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易经》翻译现象之复杂罕见于其它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其英译文本之批评需解决原文解读历来复杂多歧、批评标准设定困难等问题,因而殊非易事。针对这些困难和复杂问题,《易经》英译文本批评在理论上可采用差异化的四重复合模式展开。首先将译本在理论上区分为以传解经的《易经》英译和经传分离的《易经》英译两个系统,前者的学理基础在传统易学,后者则在近代以来对经文的原生态研究。对于两个系统中某个译本的翻译批评,可分别进行描述性评析为主和规定性评析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然后对译本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它先秦典籍译本的批评也可采用各以描述性和规定性批评为主的两轮程序,以较全面、客观地对译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邦斯尔神父译《红楼梦》是该书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对该译本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译本的底本一直没有查明。本文通过对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和该译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证明译本的底本为民国时期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古本红楼梦》,而《古本红楼梦》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重排程乙本《红楼梦》的翻版,且底本中的错误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13.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与奥地利—以色列犹太宗教思想家马丁·布伯不约而同地选译了《聊斋志异》,这两位身份迥异的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翻译《聊斋志异》上彰显出来的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翻译范式上都存在较大区别,尤其是其背后潜藏的翻译动机和旨趣有着明显差异。尽管如此,两个译本"和而不同",对后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成为所在语言世界的经典译本。  相似文献   

14.
《瑟茜》是从女性的角度叙述的希腊神话,其翻译在文化传播、处理神话概念和意象重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瑟茜》一书,从目的论视角探讨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重点分析神话概念和意象的重组,探讨翻译目的如何指导翻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发行以来,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外译本的关注多聚焦在传统翻译学领域中,总结翻译策略,评析翻译结果。笔者打破常规,尝试用译介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结合德译本中的具体例子,分析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变化以及影响译者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J.R.R.托尔金,英国作家、语言学家,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奇幻巨著《魔戒》三部曲。《魔戒》自1954—1955年出版以来,风靡全球,已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1998年首次出版中文版,至今已有五批译者的十版译文。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选取实例对比分析丁棣、朱学恒、邓嘉宛三版最流行的《魔戒》中文译本的地名翻译策略及效果,以期得出对奇幻文学专有名词翻译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语用前提对翻译有指导作用。由于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与原语作者不一定拥有共同的语用前提。这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此,翻译时必须想办法克服。本文首先说明什么是语用前提,并简述语用前提对翻译活动的指导意义,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红楼梦》翻译版本为例,比较《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和第三十四回两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中国后,对孔子和儒家学说从积极肯定转变为狂热崇拜,并将《论语》翻译成德语出版。本文对他在《论语》德译本中对"道""仁"等重点词语的翻译和解读进行了分析,尝试揭示他的传教士身份对他翻译的影响以及他通过翻译所传达的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佛经翻译是一种立本行为,立本的目的在于得本。但各个时期,由于参与译经人员的翻译能力、翻译诗学观以及经本的来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翻译主体不得不采取与具体译经条件相切适的方法寻求源本主旨。有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出三藏记集》的文本细读发现佛经翻译时期,翻译主体在求本的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约本、合本、案本,以及正本,并探索了各译经策略背后更为细致的原因。同时,本文立足于对佛经翻译时期翻译策略的整体考察,发现要实现一一得本,存在系列要素有待译者满足。最后,本文认为,佛经翻译中的译经策略对于当下翻译活动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