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丈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3.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是译者利用相关图式对源语解码,并将目的语再编码的一个图式转换的过程。文章从图式理论角度来探讨广告翻译。文章分析了目的语读者的图式与源语文本可能出现的三种关系——图式相符,图式冲突,和图式空缺,并提出译者只有充分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图式,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广告译文。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的文化翻译是通过文化输入和文化建构,在目的语文化中再现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功能的过程。不同的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图式、构建出不同的文化框架;这赋予了译者新的角色——文化协调者。传统的解码-编码方法已不能满足文化翻译的需求。本文从文化框架出发,认为文化翻译必须根植于文化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解构源文化框架,源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框架转换,重构目的文化框架;其中框架转换是整个翻译过程的核心,主要通过归纳、删减、曲解这三种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这一视角并结合一些译例来探讨图式对翻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启示。翻译实践表明,译者的图式知识有利于译者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并有利于其利用目的语图式对译文进行再编码。因此,译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知识。  相似文献   

6.
根据图式理论,在理解源语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激发大脑中储存的各种图式知识,从而更加准确、迅速地对源语进行解码与编码。本文认为,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激活译语已有图式,又帮助译语建立新的图式,使商务英语翻译更加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指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的翻译,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翻译策略来构建新的图式、填充或修正已存在的相关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图式理论,探讨了该理论对理解与翻译的解释力,认为充分激活读译者大脑中存储的图式,即先验的知识结构,并发挥其认知能力,会使理解与翻译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同时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注意源语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图式,并在译文中完美地进行再现。  相似文献   

10.
图式是“背景知识”,是人们存储于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可以说翻译即图式翻译.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1.
图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人类认知的基础。然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文本的共性和异质性使得文化图式的重合现象和缺省现象经常出现。新疆特色饮食文化的翻译即是如此。在处理饮食文化图式的翻译时,应当尽量以源语文化为导向,以实现源语文化图式在目标语中的恰当移植,最大限度地维护源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文化框架产生于某些社会文化内容,是一框架与另一框架交际中产生的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转化语言形式,译者是在自身母语框架和非母语框架之间转换语言,其译文不一定能够激活源语同框架,这将导致翻译的隐性现象产生——即隐含信息的缺失.避免翻译隐性化实现翻译异化,即译者在使用目的语翻译源语时,尽量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使源语的文化框架再现于英语学习者面前,这将积极作用于读者社会文化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究其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故研究翻译认知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译界,对翻译认知的研究整体上倾向于一元性,注重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认识和把握。然而,真正的翻译认知过程是一个二元过程,即认知的解构与建构。本文将翻译认知的解构过程诠释为思辨过程,把其建构过程具体化为概念与意义的重构过程。思辨与重构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是翻译认知的真正原型,对译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雁 《文教资料》2012,(3):47-48
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阅读研究。本文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提出翻译即图式翻译的观点。图式翻译的过程包括源语图式解码和目的语图式再编码。因此,从图式的角度来理解,翻译就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5.
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茶文化翻译——《续茶经》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图式缺省是茶文化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图式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也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能够随着认知主体认知实践的积累得到动态的修正,扩展甚至重构.因此,在处理茶文化图式缺省的翻译时,应当尽量以源语文化为导向,实现源语文化图式在目的语中的恰当移植或者激活,最大限度地维护源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非常复杂,罗杰·贝尔尝试用图形模式来描述翻译过程,而他的某些观点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者尝试结合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与图式理论进行理论建构,并运用其分析反讽翻译的过程,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几个反讽例子的翻译过程讲解,展示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已有图式对原语进行解码,生成在目标语文化中与原功能相似的译文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翻译被赋予厚重的历史使命,它着眼于目的语的文化构建,这为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所决定.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更加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形成以译者为中心主体,以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为两个边缘主体的翻译主体体系.译者这一中心主体就客体的两世界(源语与目的语世界)、三方面(共谋的主客体和目的)、六因素(源文本、源语、源语文化与目的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实施翻译.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应该采用异化法抑或归化法,是译者在翻译时常见的问题。该文通过探讨小说片段与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提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尽量使用异化法保留源语语言文化,加以归化法辅助调整译文,使受众更好理解源语作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