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限思想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利用极限思想使人们能够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成为可能.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多处内容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如“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双曲线的渐近线”等,但是极限思想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相当陌生.对于某些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极限教学研究方法众多,内容广泛.从极限发展历程中寻找规律、指导教学不仅是HPM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极限发展历史表明:数学家对极限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曲折的、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极限学习中所面临的困惑正是历史上数学家们所经历的“遭遇”,由此证实了大数学家M·克莱因的论断:“历史是教学的指南”,也启示我们:极限教学要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让学生经历“胚胎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极限思想是高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利用极限思想能够使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现行高中教材中有多处内容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譬如“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双曲线的渐近线”等,但是极限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相当陌生.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能够灵活运用极限思想求解,往往可以避开一些抽象复杂的运算,降低解题难度,还可以优化解题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尝试将极限思想和方法渗透融合在解题教学中,实现方法与内容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数列极限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最紧密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之一,极限的思想是人们认识数学世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武器.在数学教学中,极限(特别是它的“ε-N”定义)似乎是个永恒的难题,于是新教材向“ε-N”定义挥舞砍刀,只要求从数列的变化趋势“直观描述”数列的极限,应该说降低了难度;但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失去了一次学习、训练的大好时机.不可否认,由于“ε-N”定义的高度抽象性和深刻性,使这部分内容对高三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是比较困难的.考虑到所带班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接受能力比较强.因此我在教学中设想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试着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几个问题来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向目标靠拢,力争让学生自己构造“ε-N”定义,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极限的“ε-N”定义框架.从而也使同学们获得迎难历险,感受极限,锻炼智能的良好机会.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提“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学生课业之负,而对其心理之负担往往忽视。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干巴无味,  相似文献   

6.
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积极倾向。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兴趣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对于理论性强、抽象概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不妨试一试这样几种方式:一、创设情境式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良好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讲“热爱祖国”时,我先放了一段录音:“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们…  相似文献   

7.
数列极限的定义,历来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我们注意从实例出发,采用分散难点、逐步深化的方法,概括出数列极限的定义,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孕育学生的极限思想 对学生来说,“极限”或许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对极限思想却未必生疏,因为在以前一些内容的学习中,曾  相似文献   

8.
从双曲线的渐近线谈“极限”思想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限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极限思想涉及从有限到无限,从近似到精确,从量变到质变.其实,在解析几何“双曲线”的渐近线一节中,就已经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就会错过一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体验.本文通过对渐近线的分析,谈谈如何让学生获得用极限思想解题的一种体验.为方便叙述,我们先把课本对双曲线的描述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要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梳理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整体回顾思考: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认识了一些多位数,还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计算。二、梳理知识,建立结构1.“数的认识”复习整理(1)独立整理:关于“数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组织学生根据下面的整理建议试着理一理。  相似文献   

10.
刘忠 《成才之路》2012,(31):17-I001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不如说,“兴趣”这个词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它是很多人做事的原动力。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有没有兴趣影响了学生后面的一系列学习行为,包括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于能不能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使得学生们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样就能保证教学质量。面对现实,本人在从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中,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一、差生的类型对“差生”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把“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差生”,如徐芬老师撰文说:“差生称做学习不良学生,这些学生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严重困难”;还有一种是把“差生”定义为“学业不良”或“思想落后”的后进学生,即在政治表现和道...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中《数学》选修教材“定积分概念”第一课时中的内容,从教学背景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特点及评价等六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一方面让学生获得曲边梯形面积的求解方法,认识“一个和式的极限”这一数学模型,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割圆术”的引入以及曲边梯形面积求法的探究过程,加强对分割思想、近似思想、极限思想的体验,为后续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的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3.
“极限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中小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内容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极限思想”.特别是在高等数学中,如果把极限思想除去,高等数学便所剩无几,这足以表明“极限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从发展学生智力的角度,还是从将来深入研究数学知识的角度,都隐喻着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的必要性.唐老师也是本着“帮...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我在尝试“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兴趣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价值取向的认识,实现了三个飞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因此,在教学中怎样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人在实践中采用了下列方法尝试了“兴趣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6.
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汉斌 《中学文科》2005,(12):22-22
爱冈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帅:”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荇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瞢。”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敛果。那么,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极限概念”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遇到的第一个概念。对于极限的精确定义,学生普遍感到抽象,尤其对定义的叙述方式很不习惯,很不理解。学生经常提出以下问题: (一)既然有了极限的“形象性”定义,据此也理解了极限的本质,为什么还要给出极限的精确定义?  相似文献   

18.
启发式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教学思想。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这一基本思想作指导,要求教师发挥“启”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发”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列举实例启发;“启”而有“发”,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的。学贵有疑,学则知疑。质疑——提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即在认真思考的前拖下,破解疑难。学会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往复,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之一,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  相似文献   

20.
杨雪莲 《考试周刊》2010,(14):169-169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