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本雅明在其规模宏大的"拱廊研究计划"中,将目光聚焦于作为19世纪的首都的巴黎,描述并阐发了巴黎的拱廊、世界博览会、居室装饰艺术、巴黎公社时期的街垒等都市景观。在他看来,整个巴黎就是由新技术与新经济营造起来的一种"幻境世界"。为此,他借着充斥商品拜物教气息的巴黎拱廊、世界博览会等景观揭示了"市场幻境"的秘密,借着"居室"对新技术与新经济的抗拒以及"青春艺术派"装饰对"居室"的消灭述说了"居室幻境"的命运,借着奥斯曼对巴黎的改建以及巴黎公社时期的街垒战和巴黎焚城等新行为分析了"文明本身的幻境"这一"辩证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孔德罡 《文教资料》2012,(33):129-130
德国文艺批评家本雅明在其名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中,企图通过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视角,探求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以法国巴黎“拱廊街”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问题。本文旨在从本雅明假设的波德莱尔的视角切入,浅论本雅明所发现的,商业发展所带来“现代性”对于人类精神,意识以及文化观念的深切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抛开传统史学所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从事微观的"拱廊计划"及日常生活研究,显示出本雅明研究视野的独特魅力。他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等手法重现现代城市生活的本原,形成一种理解日常生活的诗学。本雅明在历史的"废弃物"和"垃圾"中表达一种日常生活理念及其现代性的批判,在传统历史经验贫困的现实生活中表达审美经验的现代性转变,凸显出其理论的诗学价值和意义。本雅明的日常生活诗学为当代研究日常生活理论及城市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理论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文艺审美空间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追溯"观看"的谱系,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观看"是哲学的姿态、美学的态度和意识形态的操控。本雅明和福柯的视觉文化理论体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本雅明的艺术观看体现在光晕和震惊两种经验形态中,而拱廊街和游荡者是本雅明在巴黎都市生活中看到的两种寓意性视像。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观看反映出本雅明独特的历史意识,从而达到对现代性的批判。福柯借助绘画的观看来展开现代知识型的思考:绘画的档案分析反映出古典知识型和现代知识型的断裂,福柯由此开始目光与陈述相结合的哲学思考。而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使福柯发现了现代社会观看的细微隐秘及严酷。对本雅明和福柯而言,观看是看与被看的辩证运动、主体的建构与规训、社会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深入解读《论历史概念》(包括"补遗")这部作品,力图挖掘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思考历史的独特方式:一种基于辩证意象的理解。而且,本雅明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辩证意象式的历史哲学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弥塞亚(救世)主义的"相遇"与交织。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一"相遇"正是出自思想家本人对激进革命的承诺与期待。此外,本雅明在这种历史的辩证意象语境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也是本文着力考察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法国历史学家米舍莱有句著名的格言,叫做"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梦见它下一个的时代"。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不仅接受了这个观点,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末研究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的名著《巴黎拱廊街》中更为贴切地指出:无论是哪个时代,其下一个时代的形象均会在梦中出现。这句话套用在东方文化的中国,套用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套用在江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30年历程的回顾中,让我深刻感受着它仍然是一个鲜活而生动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谈到原文与译文之间具有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考查《论语》的多种英译本.原文与译文之间恰如本雅明所言具有上述三种关系,彼此平等互补,无谓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对翻译思想独特的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入手,对文中语言与意义、原作与译文的关系以及可译性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探讨本雅明对翻译终极目的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1934年4月27日,本雅明在法国巴黎的法西斯研究所发表了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的著名演讲。在这个演讲里,本雅明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作家创作和艺术生产上,开创了"艺术生产理论",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反映形式之外,补充了文学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视角。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生产",把文学创作看成一种生产过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刘表在襄阳开办了荆州官学。荆州官学教官宋忠等人儒道兼综,形成了荆州学派。魏晋时期,山阳王弼在荆州学派的基础上,通过注释《老》、《庄》、《易》,将儒道融合研究,又形成了魏晋玄学。东晋时期,释道安在襄阳弘法时,大胆革新,"洋为中用",以王弼的"贵无派"玄学理论解释佛教般若学,创立本无宗。形成了一种既像印度的般若思想,又像中国的玄学思想;既不同于印度的般若思想,又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新理论。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印度般若思想和中国《老》、《庄》、《易》思想的合流。道安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般若学与在襄阳创立的荆州学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源于襄阳,成于襄阳。  相似文献   

11.
多克托罗的小说《世界博览会》呈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地理空间:纽约犹太社区的封闭空间和世界博览会的流动空间。《世界博览会》通过描述主人公所经历的不同空间体验及其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转变,展示主人公从狭隘的族裔共同体意识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成长轨迹。将多克托罗的《世界博览会》与本雅明1939年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并置阅读可以发现,后者通过聚焦世界博览会和巴黎拱廊街对市场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进行认知图绘,而前者绘制《世界博览会》情感地图的动力则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时空巨变。1985年的多克托罗通过文学“后视镜”回望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表达了对狭隘民族主义思维的反思与超越,对人类共同未来命运的关切与构想。  相似文献   

12.
瓦尔特·本雅明自称为"文学批评家",纳入他批评视域的"文本"是整个"自然之书"。注目于巴黎拱廊街这一意象,本雅明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真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技术的控制下演变成人与物的关系,个体的痕迹消隐于大众。因此,他反对将历史理解为线性发展的过程,反对将技术进步理解为社会进步,意图在对技术的反思中将现实解构为废墟,而后在瓦砾与碎石上重建人类获救的天国。本雅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对知识与真理的质疑为我们提供了智者的启迪,他的提问与设想为我们的思索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长篇小说Invisible Man在国内出现了三种译法:"无形人"、"隐形人"和"看不见的人".这三种译法都一语道破美国黑人被忽视的生存状态."失明"和"追求自我"是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的主题成分.结合这两个主题来探讨,在三种译法中,"看不见的人"既反映了黑人的生存境遇,又凸显了"自我追寻"和"失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5.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孝经》在汉代地位的上升与《孝经纬》的宣传密不可分,同时《孝经.感应章》中的"孝感"理论也为《孝经纬》的造作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其既符合汉代解经原则,又不偏离阐发孝道的宗旨。《孝经纬》对《孝经》中孝道思想的阐发,也体现了《孝经纬》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幸福:一种相似的"拱廊街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问题,有一种"拱廊街计划"式的相似,好奇的眼睛与征服的野心总使人坚信可以寻觅到开启的密钥,而迷宫般的繁复与庞杂却使其往往无法真正解读幸福的精神暗码.文章试图借用"拱廊街计划"作为某种隐喻,寻求观测幸福问题的"另类眼睛":其一,在现代性流动、新奇、碎片、偶然的呈现特质中,幸福问题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是沿着什么样的理路发生变化?其二,生存并跃动于行动者关系中的幸福感会不会只是个人主观之事?它是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修正的?其三,福特主义的工资增加方式与幸福教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结?作为文化实践的幸福教育需要怎样的"延迟"?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期货及衍生品知识内容和体系架构,我们设计编写了六本教材来涵盖全部的知识体系,分别为《期货与期权基础教程》《期货与期权投资分析》《商品期货与期权实务》《金融期货与期权实务》《量化交易基础》《期货法律基础》。这六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期货专业系列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教材(修订版)第十一册第91页有这样一题: 有同一种商品,原来每件卖25元。后来甲商店打八折出售,乙商店买十送一,丙商店这种商品买够200元返礼券45元。这种商品在哪个商店买比较便宜?  相似文献   

20.
法国译论家贝尔曼(Antoine Berman)在《翻译的时代》一书中,以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的"评论"视角,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了解读,对文中若干晦翳不明之处做出了详尽诠释。本文试图循着贝氏的解读进路,重新审视本雅明最易招致后世研究者断章取义形成误读的"纯语言"概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直译"理念,以期辨明它们在本雅明语境下的真实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