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宫体界说辨——兼论宫体诗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宫体诗活跃于梁代以迄初唐。这一时段诗坛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艳诗的剧增,而其他题材的诗都非此时所特有,因此艳诗被视为宫体诗的本质特征。但宫体诗又不同于一般的艳诗,它是具有新变体特征的艳诗。因此,宫体诗的界说就应是:流行于梁代后期(即萧纲入主东宫后)以讫初唐,以萧纲为代表,以轻艳为特征的新变体艳诗。以此为尺度,可把南朝以讫初唐的文人艳诗区分为三种类型:1、以描写为主的,这是典型的宫体诗;2、以抒情为主的,也属于宫体诗,只是在典型的程度上不及前者;3、文人拟民歌的艳诗,这类诗不能划入宫体诗,但因其与宫体诗发展有关,可称为“准宫体诗”。  相似文献   

2.
元和体辨说     
章对元和体这一概念从历时性的纵向角度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将历史上对于元和体的解说归纳为元稹和白居易,唐李珏和李肇以及唐以后诸家的论述三个阶段,并论述了这三种说法的内在联系,即元和体的内在特征-新变。在此基础上,将元和体界定为:元和体是对唐宪宗元和年间普遍流行的,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元白,韩孟等多种诗歌创作倾向的一种概括。  相似文献   

3.
中晚唐时期的艳诗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南朝艳诗不同的新变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些旧有题材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并出现了新题材;诗作呈现出更为浅俗的审美倾向;不少艳诗"缘情"而发,具体表现为作者将自身的爱情经历写入诗中,且表现得较为真实与坦诚,这也是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对于儒家诗论旧有束缚的一个突破。就此而言,中晚唐艳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唐宪宗执政后,励精图治,改革图新,推动了元和"尚怪"诗风的盛行,同时他对纤艳诗风的偏爱,致使两种诗风在同一时期甚至同一作家身上出现。通过梳理唐宪宗与中唐诗风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特定历史时期唐代诗坛发展的脉络,包括诗风、流派和诗人风格的变化发展情况。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以及中唐文学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元稹的艳诗颇引人瞩目,可以说其诗坛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艳诗的成就。但是,人们往往将他的这些诗歌理解为他对于往日恋情的无限回忆。本文作者认为,元稹艳诗的内涵并不止如此,这些艳诗表明的是作者“入诸娌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之义。这些艳诗是元稹对生活顿悟之后一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是对于“爱别离苦”的认同,是对于“苦空无常”的反面解释。本文将从元稹艳诗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元稹诗歌中关于禅的顿悟来证明本文作者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论元和体     
以白居易、元稹为中坚的中唐诗人在唐宪宗元和年间 ,针对诗坛颓风 ,革新诗体 ,形成“元和体”。但人们对于元和体历来评价不一 ,差异很大。评价的差异源于对元和体内涵认识的差异。要论定元和体的价值 ,就必须首先限定元和体的内涵。元和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性、精细的描写和语言世俗化的特征 ,它是中唐多难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香奁体"是对韩偓《香奁集》诗风的一个概括性称谓,这一诗歌风格常为后人所效仿,其中以宋末江湖诗派及元末杨维桢等人的创作较具规模。唐以后的香奁体诗作对于《香奁集》的效仿往往存在着较为明确的选择性,其内容及风格也大体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但有时也会因受到当时其他文学体裁或诗学观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至明清时期香奁体的概念开始逐渐泛化,其含义也有所延伸,此时大量出现的个人艳诗集也与其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吴融诗风细丽清疏,其为人坦荡真诚,提携后进,可谓德高望重,然自宋以后诗评家多谓其诗绮艳格卑,与韩偓毫无二致,今人更多将其定义为艳诗诗人。综观吴融艳诗诗作比例、艳词使用情况以及吴融个人性格及经历三方面,笔者认为吴融够不上一位艳诗诗人。笔者进而又分析了造成"吴融多艳诗"之说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施肩吾是中唐时代一位隐逸兼道士诗人,在他现存的诗集里有相当数量的描写隐逸之趣的作品,且多具有清幽之气。然而,他还作有30余首内容艳丽的、以抒写两性相思离别之情为主的艳情诗。施肩吾以隐者作艳诗,本已令人称奇,更甚至其艳诗"能道人意中事",情思宛转,哀艳缠绵,令许多诗评家为之赞赏。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出现了艳诗创作的兴盛,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艳诗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和个性特征。这种艳体诗风是中唐以来诗歌观念的变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种诗歌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对齐梁诗态度的转变。同时,它还表现为世俗化的审美倾向以及对诗歌言情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11.
元代辞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因情立赋”,但其不同时期所抒发的各种主要情感却不尽相同。元代前期辞赋作品的主要情感是积极用世、退隐自适、仕隐矛盾;元代中期辞赋作品的主要情感是赞美复科、崇古尚理、怨世自伤;元代后期辞赋作品的主要情感是超世解脱、批判现实、迎新怀旧。从抒情方面来看,元赋中一些优秀作品超唐越宋,起到了矫正唐律赋、宋文赋情感缺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中唐元和诗坛不仅近体繁盛,还呈现出明显的新变特征,元稹的次韵律诗就是其突出代表。次韵成为风滋始自元稹,元稹次韵律诗因难见巧,花样翻新,在当世就产生广泛影响,从而丰富了唐诗体裁。“元和体”这一称号的出现与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宋词有两大流派,一是婉约词,一是豪放词。北宋前期基本上都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词至柳永而一变,在内容上常写羁旅行役,男女恋情,辞藻多彩,音律谐婉,风格清婉绚丽,给人以柔性的美。词至苏轼而再变,一扫晚唐以来浮靡温柔的词风。凡身世友情、怀古感旧、伤时叹世、咏史说理、山水田园等内容,均可入词,从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给人以阳刚之美。本文以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宋词的阴柔美和阳刚美。  相似文献   

14.
<御览诗>为现存少数唐人选集的一种.编选者令狐楚在中晚唐之交的政坛、文坛上均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其奉诏纂进的<御览诗>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特殊地位和价值.从对诗歌体裁的选择、对诗人的选择和对诗歌的选择三方面入手,可以看到:<御览诗>虽多取大历、贞元诗人作品,倡导的却不是声浮气薄的大历风气,从其对气格和风情的追求上都体现出元和诗坛的风尚.<御览诗>可作为一个特殊的出发点来考察元和诗风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中晚唐女冠诗人李冶和鱼玄机虽然出身背景和时代大致相同,也同样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和众多的异性诗友,创作了不少情爱诗与酬唱诗,但是由于她们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她们诗作的意境并不完全相似。情爱诗,鱼玄机多爱欲求托身,李冶多伤感求真情;酬唱诗,李冶多友情与明志,鱼玄机则多暧昧与诱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与《唐代文学史》等都认为李杜并称是在唐元和年间。依据李、杜诗集和《全唐诗》等可见 ,杜甫生前已为时所重 ,李杜时代已称李杜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又被称为南朝艳歌,它在南朝的文坛上可谓是姹紫嫣红。宫体诗作家们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不乏表现纯情、真情之作。宫体诗在南朝之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人们的继承中不断进行着新变,这一点在初唐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宫体诗从描写的内容、表现的手法,以及作者群都发生了改变。新变后的诗体既符合当时人的审美,也符合大唐一统的气象,为迎接盛唐诗歌时代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宫体诗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新变中求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从茶的出现,历代诗人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茶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当我们再细细地品读这一首首茶诗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了唐朝诗人对茶的浓浓情意,充分体现了唐朝诗人与茶的深深情结。  相似文献   

19.
韩盂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等人。在中唐后期的咏物诗创作中,韩孟诗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们的咏物诗寄托深邃、内涵丰富,在对外物的吟咏中,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和世态的批判。另外,他们还在创作中刻意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和新奇反常的立意,追求一种生新、奇峭、怪异的风格,达到以丑为美的审美效果,给咏物诗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