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上下两册、长达82万字的宏篇《明代宫廷典制史》置于案几之时,笔者颇感震撼,继而通览全书,发现该书资料宏富、架构合理,对明代宫廷各项典制非但进行了清晰的分门别类,而且对每一项典制均追根溯源,精心梳理其溢觞、发展及嬗变,最后方聚焦于该项制度在明代宫廷中如何施行和运作,脉络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
●九鼎两迁:先秦典制沿革 "言必称三代",大抵是中国人追溯历史与文化的一句口头禅,这是因了夏商周三代乃中华文化方方面面的重要发祥期,典制文化亦大致如斯.富有文化深蕴的是,远在三代,睿智的中华先民便已借当时最先进的物质文明--青铜器,找到了典制文化的物化之表.  相似文献   

3.
从《中文工具书》的两处关于“史志”的表述引发思考,分析了《隋志》作为通代性典制史志的性质与特点,探讨了《隋志》在中国古代典制工具书系列中的承上启下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志慧 《兰台世界》2012,(17):25-26
《周礼》本着以人法天的纲领,保存了上古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典制,也保留了完整的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其中也保留了完整的上古时期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民法分典》作为《中华大典·法律典》六部分典之一,是一部中国古代民法法律制度史料的大型类书,其编纂工程宏大且艰巨,编纂过程复杂且繁重,是一个系统的史料整理过程.《民法分典》的出版对创建中国古代民法史料库、促进中外民法学理论研究、推动中国现代法治进程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乾嘉时期的学者沈钦韩善于补注经、史,尤重于地理、职官典制、史事的考据,他的这一学术特点亦贯穿于诗歌注释中。《苏诗查注补正》作为沈的代表作,对苏诗查慎行注的地理、职官典制、史事等方面进行了严谨缜密的考据,纠正、补充了查慎行及前代其余苏诗注家的大量错误和疏漏,形成了以考据注诗的特点,在苏轼研究史与清代诗歌注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制 (1)文书名称。亦称“制文”或“制书”。始于秦代,是中国古代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于重要制度颁布时使用之。清沿古制,凡大典礼宣示百官,则有制辞。如祭祖天地或册立皇后等典礼,均各颁制。 (2)中国古代皇帝所颁发的诰敕文书中,其  相似文献   

8.
选举史研究是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曾先后出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几种不同的选官制度。其中的察举制起源于西汉的文帝、景帝和武帝之时,终止于隋唐之际,前后实行长达800年之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察举制度的变迁史,对于研究秦汉帝国的官僚政治和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的兴衰以及隋唐科举制度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察举制度的研究,史学界已有许多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刑法制度分为轻典、中典和重典。一般来说,建国初期使用轻典,乱世之际采用重典,一般情况则用中典。而朱元璋在国家新建立之时就重典为治国之本,颁布了多项法典,健全了各种机制,施用严刑以治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军事制度等一直处于改革之中,不断推陈出新,比如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初步形成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实行“履亩而税”的田赋制度;秦汉时期已渐趋完备;秦代的成文法典称《秦律》,其中有关财政税收的法律有《田律》、《徭律》等,对征税的对象、品目、税率、纳税人、处罚等都有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正县,是中国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体制中的基本单元。"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在两千多年的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诸多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地方制度虽屡经变化,但"县制"基本保持了稳定,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历行不废,可见县制是不二选择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最佳运行机制,在维系中国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繁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书吏,是指在各级衙门科房中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收贮档案的员役,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因其所隶属衙门不同,而称谓各异,诸如供事、经承、书吏、典吏、攒典等,但一般在公文中通称书吏、书办或经承。书吏身居文档重地,抱案牍,备缮写,极易营私舞弊,故清政府对其格外重视,在典制上对其作以严格规定。康熙、雍正两朝曾多次整饬书吏,并设立文书档案副本制度、上缴朱批奏折制度等,加强对文书档案的管理。但事实上,书吏朋比为奸,上下其手,或援例假公营私,或伪造、窜改、抽换、毁坏文书档案,舞弊多端。这一现象至乾朝隆仍屡禁不止.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军机处录副奏折,反映了乾隆朝年间整饬书吏的部分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刑法制度分为轻典、中典和重典.一般来说,建国初期使用轻典,乱世之际采用重典,一般情况则用中典.而朱元璋在国家新建立之时就重典为治国之本,颁布了多项法典,健全了各种机制,施用严刑以治国.  相似文献   

14.
这是先进琉璃工艺与稀世佛像的一次美妙相遇,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受益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又一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典·哲学典》(以下简称《哲学典》)包括:《儒家分典》(共七册),《诸子百家分典》(共三册),《佛道诸教分典》(共六册),计3200万字。《哲学典》,是《中华大典》24个典中第一个完全出齐的典,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文明古邦,自有文字以来即设置史官,记注史事,典藏文书,并据以编纂国史,有一系列的制度和相当的规模。《世本》说,“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黄帝时有了文字,设立史官,才有了可以稽考的文献。具有卓识的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不始于盘古、三皇,而始自《五帝本纪》,这是很有道理的。及至夏商,史分左右。夏有职掌图法的太史令终古,殷有典藏图法的内史向挚。所谓“图法”即是邦国的典志档案。《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近世中国考古家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殷人保藏典策的府库,证明殷人龟甲牛骨刻辞,合数版为一册,刻辞的“册六”正是典册编目度藏的次第。《说文解字》说,“典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又说明册保存在府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历代林业典籍之大成当今环境保护之渊鉴《中华大典·林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集古代林业经典之大成的类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领域最重大的一项文化工程,它囊括了中国古代森林资源及林业科技与文化全部重要资料。全书分为:《森林培育与管理分典》,《森林利用分典》,《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园林风景与名胜分典》,《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共五个分典七巨册。其编纂整理工作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教授担任主编,由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负责各分典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这是别具一格的春节茶话会,清茶一杯,中华大典文学典有关专家学者、出版者品饮清茶,漫话文学典。文学典已出17册,4000万言,还有一个尾巴不久也即将完成。这样一套书,恒古未有,难怪使人们兴奋不已。郁贤皓教授是最早参与文学典编纂的学者。他深沉稳健,谈起文学典,却激情满怀。他难忘当年启动时的困境。他说:文学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怎样动  相似文献   

19.
2016年是《中华大典》的收官之年。历经20余年的辛勤编纂,《中华大典·法律典》已全部完成出版,献于世人。《法律典》作为《中华大典》24典之一,工程宏大,任务艰巨,编纂过程复杂且繁重、费时且艰辛,是一个重大的、系统的史料整理过程。作为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法律典》是一部中国古代法律史料的宝库,是一部中国传统法律的大型类书,它的出版具有史料保存、人才培养和工具书编纂等重大贡献,对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建构中国现代法治图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象刑"只是《尚书·尧典》"象以典刑"含义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应有"典"、"刑"以及"象刑"、"象典"的内容。"典"产生于原始宗教崇拜,是祭祀活动仪式准则的规范化;"刑"以祭祀和"典"为依托得以规范化。"典"、"刑"构成原始社会主要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