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诗道性情"是王夫之全部诗学理论的起点与核心,它植根于深厚的人性论基础当中。人性论中的"善/不善"、"诚/不诚"、"性之情/物之情"、"隐/显"等二分对立视角,成为王夫之辨析诗中之"情"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王夫之将诗情之辨又细化为"白/匿"、"贞/淫"、"诚/袭"、"裕/遽"、"道/私"等多种维度,分别从显现性、节制性、真实性、从容性、调节性等方面廓清了诗中"性之情"的确切内涵。"性之情"实际上是王夫之对于"诗情"的一种理想化确立,这一范畴的标举及其含义的明确,使王夫之诗学中的情本体有了清晰具体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2.
从现存唐代诗僧的诗作来看,僧诗中与生活场域也即居处相关的作品较多。这些诗提到的诗僧居处有三类:一是山林与江湖,即大自然;二是禅院,也就是诗僧的起居之处;三是厨房。唐代诗僧们在这些场域之中禅意地栖居。生活场域对诗僧及其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一在于它影响了诗僧的诗风,其二在于它是僧、诗、禅交融的场所。  相似文献   

3.
收入《中华文库》并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覃召文副教授的《禅月诗魂——中国诗禅纵横谈》,可称得上是诗僧文化研究领城中的一朵奇葩。该书既很好地体现了《中化文库》“兼具学术内涵及可读性”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它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以中国诗僧与僧诗为研究的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诗禅文化的历史内涵、思想逻辑与艺术精华。全书在纵向上展示了诗僧与僧诗形成发展的历史画卷,又从横向上探究了诗僧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剖析了诗僧的生命意志和伦常意识。该书在选题、立意、观点、材料等方面皆有出新之处,文笔流畅,有美文色彩。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诗僧创作的杰出成就--以道潜、仲殊、惠洪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僧人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与唐五代相比,宋代诗僧广拓了文学创作领域,在诗、词、散文、小说等方面都取得杰出的文学成就。其中道潜以诗闻名,惠洪以笔记散文奠定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仲殊则是词僧之冠。三位诗僧都能在某一领域立定脚跟,颇有造诣,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治文学史者宜予注意。  相似文献   

5.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6.
《华山三高僧诗》是明代一部尚未引起关注的诗僧文学作品。《华山三高僧诗》是毛晋辑录的晚明华严宗雪浪洪恩系弟子释通润、释慧浸及再传弟子释明河的诗集。《华山三高僧诗》考论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考论释苍雪《<华山三高僧诗>小引》的价值;二是考论华山三高僧的诗歌;三是考论四库馆臣《三僧诗提要》的正误等。《华山三高僧诗》具有文学性、佛教性和时代性,因此对此诗集考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唐代僧诗是整个唐诗中特殊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佛教兴盛、诗歌繁荣,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作为其主要创作的诗僧主要出现于中晚唐的江南地区,有着士和僧人的双重人格。唐代僧诗以其独特的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僧人写诗始于东晋,诗僧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则始于唐代,但作为一个诗歌群体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者,则为宋初的九僧诗派。历来对九僧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研究之上,鲜有从历时角度来讨论九僧诗歌者。此外,学术界通常将其视为山林生活诗的代表,以研究士大夫诗歌的标准来探讨他们的作品,而忽视了其僧人身份。其实从历时的僧诗一脉来看,再结合其僧人身份,会发现九僧的诗歌与之前的僧诗相比,在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都显示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东晋以来士人出家渐多,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诗坛,形成了带有群体特点的诗歌创作风气。东晋僧诗几乎都为五言体,在东晋前中期四言体盛行、五言诗陷入低谷的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东晋诗僧群出自中下层家族,比较自然地继承了源自寒素阶层的汉魏五言诗传统,并进一步融合山水、佛理、仙道等内容,开启了晋宋五言诗新的风格,成为晋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士僧交往的深入,东晋诗僧群以其五言诗创作实绩,改变了士人以五言为俗体的观念,重新开启了五言诗创作风潮,具有建构五言诗史的意义。在以玄言诗为主流的东晋诗史之外,重新探讨被忽视和遮蔽的东晋诗僧群的五言诗写作实践与诗史功绩,有助于揭开晋宋诗歌史的真相及其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0.
宋夜雨 《文教资料》2013,(35):95-97
苏曼殊一生“亦僧亦俗”,又有“诗僧”“情僧”之称,他的诗作中,爱情诗占半数之多,亦尤为人们推崇.本文解析其诗作中的女性形象,并由此探究其在凡禅倾向之间的二律背反性.  相似文献   

11.
仲殊词浅谈     
宋代僧人仲殊,苏轼称其"胸中无一毫发事",有词集《宝月集》一卷。其词作清丽婉转,与世俗情愫无异,甚至也具脂粉气,然仲殊词亦透露出某种佛家超然的清净意韵,这是由于其僧侣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作为一个俗世生活的观望者所产生的距离上的清净感,以及花间范式的写作方式造成的清净之意。一名高僧写如此世俗化的词作,是宋代佛家世俗化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导师的素质问题是实行导师制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实行导师制,需要提升导师的综合素质。从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两个维度展开论述。人格魅力体现的是理想人格所蕴涵的品质,其显著特征是创造性的要求和个性的要求;学识魅力体现的是学问和识见所具有的正向效应。在导师制的实践中,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音乐创作中典型化是音乐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使音乐体裁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音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典型化,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音乐形象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基于此,文章着重就"音乐创作中典型化的途径"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魅力就是盛唐气象的魅力,他诗歌中透露出的狂放气象是盛唐气象中最绚丽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其狂放气象形成原因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李白胡化血统的家世,批判性的崇儒意识,唯侠是命的气魄,从道归隐的遐思以及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是促使其狂放气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的批语,揭示出甄宝玉早已觉悟,他如同《邯郸梦》中的众仙引度卢生出家一样,特来牵引、点醒贾宝玉出家。甄、贾宝玉"情性如一"都走上了一条不与社会妥协的道路。据此可知,甄宝玉的形象不会表现出与贾宝玉形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对甄宝玉形象的塑造可视为曹雪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典型化"艺术手法的有益尝试,虚笔点出的甄宝玉形象起着由此及彼的引人进行普遍联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一生始终与婵宗保持着明显的精神关联,早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就由于家庭影响,环境的刺激以及性格上的原因,几度萌发出家参禅的念头。回国后,失业与贫困的打击,与世不谐的孤寂,对革命和现实的严重失望以及肺病的折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循世心态,以至于“出家”,“遁世”,“逃禅”成为他20年代众多作品中引入注目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幽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素养,也是脱口秀作者风格、才气和智慧的直接反映。对于观众来说,禁忌幽默更是脱口秀作品魅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禁忌幽默话语的语言特点进行总结与研究,使更多中国观众充分领略禁忌幽默话语的独特魅力至关重要。对禁忌幽默话语的语言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应参照语言学派的翻译单位层次体系,从音位层、词汇层以及修辞层进行,通过介绍其鲜明的语言特点为大家提供禁忌幽默话语的概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神魔斗法的神奇世界,但嬉笑怒骂背后却隐含了深刻的现实社会悲剧,无论唐僧、孙悟空这些主角,还是作品中的妖魔与凡人们,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封建思想和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对有才之人的打压、对生命个性的抹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书中人物都处在一种被束缚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19.
圆瑛大师是近代禅门高僧,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倾心《楞严》,禅净双修,儒释会通,倡文字禅,爱国救世等五个方面。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在近代时代大背景下佛教界人士应机说法,引导世人离苦得乐的时代特色,反映了近代禅宗发展的总趋势,也展现了近代禅僧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20.
声乐表演者所独具的心理情感、文化素养、道德品格等常常使他的表演具有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魅力。个性化的表演是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关键,是歌曲演唱的魅力所在,所以演唱者应该加强个性化表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