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现象开始流行起来,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实例考察该结构中名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义条件限制。主要内容为:第一,概括"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类型。将出现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划分为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四种。第二,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词义,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名物义与性状义。第三,从名物义和性状义的角度来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名词的语义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2.
“很+有/像+X”结构中的“X”都可以性状化,+有/像+X”结构中“X”的性状义特征进行比较,同时指出结构的“X”具有生命度意义。具有性状义,性状化的具体方式不同。本文将对“很“很+有+X”结构中的“X”具有量度义,“很+像+X”  相似文献   

3.
极性程度副词“极”是由名词性“极”语法化而来,充当程度补语的“极”须和“了”连用形成“X+极了”结构才能完句。“X+极了”中的“X”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一般认为限定为性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生理活动的状态动词,有的情况下“X+极了”并不遵循这一规律,并且“X”的范围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X+极了”结构对“X”的选择机制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无论在高考备考复习还是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中,“be+of+名词”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句型,“of+名词”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在句子中作表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例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语“你想死我了”和“我想死你了”主宾位置相反却表达相同的意思,都是“我非常想你”之义.能进入“X+死+了”句式的词语还有不少,但只有“想类动词”有这种特殊现象.本文试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这与“会话礼貌原则”有关.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结构作宾语时可扮演受事、工具、施事等多种语义角色。与受事宾语相比,“数词+名词”充当典型的工具宾语时,不能添加名词作中心语构成“数量名”结构。充当工具宾语的“数词+名词”能跟动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组合表达事件,其事件语义为:A运用某工具或器官发出某种动作产生作用于B的“力”,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或状态变化。该结构是否表达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事件的核心语义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形容词与动词及数量结构组合常常有两种语序“V+X”和“X+V”,本文全面考察了“多、少、早、晚、快、慢”与动词的两种顺序及其原因。文章认为:“V+X”和“X+V”语序的配置受到“预期与结果”模型和X与“点”的融合度两方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介词+X+起见”格式中,“起见”是产生见解、看法的意思.介词或引介起点、立足点,或引介凭借、原因,说话人要得出一个见解、看法,必须有个起点或立足点,有所凭据或原因,这个起点或立足点、凭据或原因就是X.在“为+X+起见”中,X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起见”的起点,又是目的介词“为”的对象,这使得“为+X+起见”有别于“为了+X”小句.  相似文献   

10.
"巨X"在现代汉语中句法功能丰富,能作主语、谓语、宾语等。"巨"从"大、很大"义引申为"高超、杰出"义,最后抽象泛化为"很、非常"义程度副词。在"巨X"中,"巨"有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两种用法,"X"可由名词、形容词、心理动词以及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充当。  相似文献   

11.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2.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最近“X二代”频繁涌现于报刊杂志,上网搜索,也发现不少“贫一代”、“富二代”、“侨三代”之类的称谓。本文试从语音、语法、语用角度探讨“X+ 数+ 代”。  相似文献   

14.
“X+透”结构是比较特殊的述补短语。文章主要研究“X+透”中“透”做补语的词性和意义、能带“透”做补语的词、带有“透”做补语的句子结构的特点、“透”做补语的语义指向等。  相似文献   

15.
本对古代汉语中的“宾+以”结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具体涉及: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划界;可以充当“以”的提前宾语的是哪些词和短语;“宾+以”结构相关句型;宾语提前强调说拾补;“宾+以”结构广泛使用原因的推测。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使用的普通话与现代汉语①不完全相同,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有+动词”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中“有”的宾语一般应为名词,只有少数双音节动词可以做“有”的宾语,而且有诸多限制.可在台湾普通话中,却几乎所有的动词结构都可以用在“有”后面.此时的“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是“完成体”的标记.我们将这种句式的结构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并尝试分析这种句式产生的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了“X+着”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角度出发,得出“X+着”类介词中的“着”不表示动态意义这一结论,并指出了“X+着”类介词产生的过程。同时从三个角度对“X”与“X+着”类介词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关于副词与名词的组合情况,语法学界已经从功能、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简要分析了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别描写了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专有名词与绝对程度副词组合的实例,然后指出名词与绝对程度副词组合是语义特征上的组合。从根本上说,这个组合是名词具有的性状义能够被绝对程度副词具有的“量度深”的语义特征所强化而显现出来,名词的实指功能在具体运用中被忽略,直接使用它具有的性状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常遇到由“with 宾语 补足语”构成的独立结构,其中宾语部分往往是名词或代词。宾语补足语部分可以是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词不定式、介词短语、形容词、副词或名词。这种结构有比较鲜明的特性,在句中往往作状语,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状态、方式、伴随情况或补充说明,有时也可作定语、主语补足语或宾语补足语。为了便于同学们学习,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名+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意为“由非N变成N了”的构式。构式“名+了”中名词是构式所表示的事件的结果,名词与构式义之间是一个结果代事件的转喻过程。与构式相连的名词的语义限制是有无“实现过程”。同时,能进入“名+了”构式的名词,通过隐喻的方式,从时间域向年龄域、客观事物域、经验/资历域、社交域、等级域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