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初诗坛圭臬王士禛不仅诗才出众,文章亦甚有建树。学界于其人、诗词创作及神韵论之研究蔚然,于文可谓门前冷落,当前研究中表现出重诗轻文的倾向,这与其实际成就颇不相符。古今学者对王士禛散文的评介已取得一定成就,由此,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其散文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进美是明清之际山左诗坛的重要作家,入清前后的诗歌创作差异很大,从悲天悯人走向清真绝俗。他的诗歌史观和创作理论有别于七子派和公安派,独具一格,对王士禛的神韵说发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初王士禄与其弟王士禛并称诗坛"二王",为清诗"海内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颇丰,今通过搜集文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二十三种著述的版本、存佚等情况进行重新考辨,以期有益于进一步深化王士禄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遗民文学文化因其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文学文化作品呈现出的高尚节操,在文学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清初遗民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近年研究者的目光也多关注这一时期,在明末清初遗民文学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三十二岁时写作的《抄唐宋人诗稿数种,偶题绝句》是一组论诗绝句,共有十二首,主要评论了唐宋两代的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柳宗元、韦应物、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苏轼、欧阳修、梅尧臣、永嘉四灵、陆游等。这组论诗绝句是沈德潜早年诗学见解的反映,其中涉及到了明清诗坛上唐代五言古诗的定位、李杜与王孟的定位、唐诗和宋诗的定位等重大诗学问题,不仅对于我们认识沈德潜早年的诗学见解,而且对于我们研究清代诗学的发展,特别是认识从王士禛到沈德潜的诗坛趋势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交往与社会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社会意识是对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或反思。人的社会交往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交往是不同的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发生关系的现实手段和先决条件。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亦即因人的交往活动而来的社会关系之网——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反映或反思。个人意识、群体意识或狭义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一定的个人意识既是个人意识,又是以“个人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群体中个人意识在精神交往中相互集中的表现。由个体意识或群体意识向社会意识的转变,是在实践、交往活动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其个性特征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个体通过群体活动参加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个体的一生,从生到死都是在不同的群体中度过的,他总是群体中的一员,他不仅从属于许多群体,而且在不同的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学校里的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群体,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想、经历、认识、情趣等,大家一起学习,相互交往,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重 视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 ,会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这种观念和做法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孩子们幸福成长 ,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 ,也是我们的社会和人类得到完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往 ,有助于儿童逐步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因此 ,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今 ,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他们“唯我独享”、“唯我独尊”,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 ,在与他人交往中 ,往往产生“众人为我”的心理需求。与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原则不和谐 ,致使他们在社交中受挫折。为使孩子能很好地走向群体 ,为使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王士礻真山水诗的主体是根据其神韵说的审美要求而创作的神韵山水诗。它具有典雅修饰的语言,冲淡清远的风格,含蓄空灵的意境,已摆脱了政治功利性的束缚,注意表现山水自身的审美价值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王士礻真对山水诗创作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小城镇初中女童的交往观有其独特的性别特点和地域特点:在交往目的上以满足感情需求为主,在交往对象上倾向于与同学在一起,交往对象的选择标准主要以对方的性格、个性、品格等内在的因素为主,交往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和情感性。环境的变化给小城镇初中女童的交往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和家长应重视交往对小城镇女童发展的作用,并指导女童的交往。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一直以入世的态度关心时政,体察民情,终身以济世为己任,即使在遭眨抑、政治抱负难以舒展的时候,也积极研究哲学、政治、历史等方面的问题,思考、探索管治的方法,并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透过他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朴素的唯物观和"民本"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管治理念上。  相似文献   

12.
大庾岭是历代文人墨客贬谪南迁和北归的必经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通过对苏轼南迁和北归越过大庾岭时写的诗来分析苏轼晚年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揭示苏轼过大庾岭写的诗在"苏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试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对职教有其独到的见解。在长期职教实践中,他就职教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及职业道德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完整的职教理论,其职教思想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爱情与现实的抉择,该怎样做出选择?依笛·贺普,一个普通的女子,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面对浪漫爱情与奢华生活的两难选择,依笛充满困惑与动摇。布鲁克娜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和刻画,用她优美的文笔,敏锐清新的思维,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与当时的社会相悖,与道德相悖,但却令人欣赏与敬佩。本文全文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用一种独特的写法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5.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是北宋代著名的文豪、书法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与其在文学以及书法方面的成就相比较,黄庭坚在政治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这是因为终其一生,其所为官职都非显要。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和思想方面的因素,当然与北宋末期特有的社会政治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相似文献   

18.
董桥是香港著名散文家、编辑、报人。数十年编辑生涯,批点中英文字,编校中外书籍,使其对翻译自有独到体悟。其对翻译的论述虽零散却不乏洞见,笔者将之稍事整理,权当理论的“脚注”。而董桥本人的译文,或改译他人之作,亦颇见功力,本文撷英数例,以窥其译风。董桥一生孜孜于文字,其对待翻译虚心严谨之态度,亦足资效仿。本文通过介绍董桥,旨在引起大陆学界对港台译家的关注。L672—0385(2009)04—0080—05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杰出的士人知识分子群体中,范仲淹无论从人品或事业上都受到世人的高度称赞。范仲淹之所以能受到如此高的评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景仰的历史人物,除了他光辉的政治业绩和文学成就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精神文化特质。这是范仲淹久负盛誉、关名不衰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20.
领队与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领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领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要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具备那些素质。明确这些,才能把领队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