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准抢劫罪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可成为本罪的主体,而且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该罪的客观要件包括前提行为(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和后续行为(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行为)。前提行为不以构成犯罪和数额较大为必要要件。行为人当场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这是准抢劫罪的主观要件。对准抢劫罪必须结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要件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2.
事后抢劫罪又称转化型抢劫罪,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类型,各国刑法对事后抢劫罪的主体范围规定不一,将诈骗纳入事后抢劫罪的范畴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个创新。对“当场”的正确理解是认定本罪的关键。盗窃、诈骗、抢夺后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并不必然构成事后抢劫罪。  相似文献   

3.
转化型抢劫罪是抢劫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刑法将转化型抢劫罪的前提条件规定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虽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在未修改前,只能理解为是指构成犯罪的情形。作为转化型抢劫罪客观条件的“当场”,是指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罪的现场.或者刚一逃离现场即被人发现和追捕的过程中。转化型抢劫罪的既未遂,应以最终是否取得财物为标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转化型抢劫罪的客观条件展开论述:一是转化的行为条件———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分析了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对象、程度及共犯中实行过限的问题。二是转化的时空条件———当场,明确地界定了此类转化型犯罪的时间和空间。文章还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证,为转化型抢劫罪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在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对于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定、明确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其性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根据<刑法学>有关理论,结合有关学者的观点,即着重就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周玉元 《中国德育》2012,(21):26-28
教育软暴力特征在于一个“软”字——虽不伤及学生皮肉,却会戕害学生心灵。教育软暴力对学生的伤害相对于体罚之类的硬暴力危害更大。那么,如何根治教育软暴力呢?  相似文献   

7.
司慧颖 《考试周刊》2011,(81):35-37
暴力行为本身有其固定的含义,而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其具体含义又各有区别。"暴力"一词用于刑法,其涵义需要明确。然而,在我国刑法中,无论是立法解释还是司法解释,对于暴力的含义都没有进行界定。学者往往在各具体罪名中对暴力进行研究,而关于暴力的共性问题则鲜有人论及。作者认为,作为刑法中的规范概念,我们应该对暴力进行整体性研究,关注暴力的共性。因此,本文拟从各分罪名中抽象出暴力的共性,以对"暴力"这一法律概念的明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张娜 《华章》2013,(19)
当前社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到中国的硫酸毁容、青少年行凶悲剧,无一例外的揭示着青少年暴力的危害。与此同时,社会中传播的暴力文化比比皆是,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信息和游戏,处处都充斥着暴力的身影。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社会的暴力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青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编号HBSJ20100007),希望以此来找到青少年暴力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从而对青少年暴力进行行之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9.
刑法中的暴力不仅包括对人的暴力,也包括对物的暴力.抢夺是一种时物的暴力行为,依据是否使用暴力可以将抢夺与盗窃相区分,按暴力的对象是意图取得的财物还是人可以将抢夺与抢劫区分.抢夺中的暴力具有使被抢的财物效用减少或丧失的性质,当抢夺行为未取得财物却造成被抢的财物效用减少或丧失时,财物减少或丧失的价值应计算在抢夺既遂的财物价值之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暴力电影影响,暴力叙事成为美学风格和表现方式,暴力美成为审美客体。暴力美学的本质在于超越暴力的血腥与残酷及反人道的一面,反向追求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通过战记文学《平家物语》,力图探求暴力美学在作品中的深层内涵与美学效果,从新的角度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批评传统文本话语中常被忽视的暴力叙事。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12.
将影视艺术中的暴力美学引入翻译,会使翻译在“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再迈出一步。它不仅是翻译内容、形式和目的的一种蜕变,更是突破传统翻译的一种尝试。隐喻是文学作品中体现作品质量和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隐喻翻译中暴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译文更具审美效果并更为广大译语读者所青睐,而且也为隐喻翻译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媒介暴力第一案”的发生和公开报道,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而且,关于媒介暴力的内涵问题,关于媒介暴力的效应问题,以及关于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等问题,也在业界以及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媒介暴力”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当中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能不能单纯地从理论上为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十分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在其具体内涵上能够统一认识,从而能够使得我们对于社会控制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分析媒介暴力及其控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我们要抱以科学的态度、冷静的头脑、与时俱进的方法,才能最有效的保障我国大众媒介在一个规范、纯净的环境下继续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4.
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的暴力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前者在校园语言、体育界用语、社会用语以及文人用语等中都有十分明显的反映,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沿用文革时期流行的暴力词语和大量使用詈骂性言辞这两个方面,文章呼吁人们同这些现象进行斗争,以求得语言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的主体是与被害人为同一家庭的成员,须有亲属关系和共同生活,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家庭暴力具有性质非法性、方法多样性、方式作为性、时间不特定性和危害后果不确定性特征。正确认识家庭暴力主体与特征,对于有效防范家庭暴力,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ocument and compare rates of reported and perceived crime and violence within schools. With highly publicized acts of school violence prevalent in the minds of the American public, there is a perception that schools are unsafe. Reports of school crime and violence from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s differ in severity and in nature from what is perceived by the public. Few studies are available on the frequency of these or other types of reported violence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and perceived violence in schools. Extant data on reported violence in schools from the database of North Carolin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data reflecting perceptions of violence. The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types of school crime and violent acts differed greatly from actual occurrences reported by school administrators.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入户抢劫是否具备入户目的的非法性历来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尽管《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都是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从立法本意来看,入户抢劫除了保障财产权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保护居民对"户"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入户"目的非法性也并不影响主观有责性的成立和客观违法性的程度;入户方式合法与否也并非刑法所关注的内容,所以入户抢劫并不需要入户时具有非法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代表作《吉米·布莱克史密斯的歌声》所反映的后殖民主义暴力反抗的历史文化内涵,即暴力的根源是压迫,压迫越深,暴力越甚。而且暴力反抗者试图彻底打破主/客、白/黑二元对立的西方白人意识形态中的“超验所指”,结果就只能是以卵击石般的毁灭。正值澳大利亚建立联邦之际的大背景下,暴力反抗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涵义得到了成倍的放大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暴力描写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他们借暴力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对暴力叙事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从《红高粱家族》到《酒国》再到《檀香刑》等作品都有暴力元素的呈现,文章主要立足于《红高粱家族》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暴力描写的分析,探究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暴力抢劫金融系统的犯罪日趋增多,日渐猖獗。其危害之大,影响之深,已经成为当前暴力犯罪的主流。根据金融系统暴力抢劫犯罪的特点,从其被侵害自身的角度出发,揭示犯罪被害的各种内在因素,探寻暴力抢劫案件发生的根源,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彻底遏止暴力抢劫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