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一所学校要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因其独特性和课程化,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提高自身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能更好地提高各种能力。师生的共同作用,也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又新书香》是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编写的一本校本教材,分为"又新校名""百年校史""四字校训""历  相似文献   

2.
“校本”是个舶来词。“校本”标榜“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宣称“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并要开展“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活动。但是,“校本”真的是“正在开辟着教育的新纪元”?真的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的要“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要让一粒种子扎好根、发好芽,需要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如线的细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电闪和雷鸣,暴风和骤雨,风化和浸渍,于是种子就要经受考验和磨砺,也许会遭受打击和伤害,甚至残疾或夭折。文化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满足学校的发展”。因此,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选择。农村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础教育教学技能,能有效实施素质育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南海实验学校在理性分析办学体制和师本实际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出了“发展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目标。校本教研的基本指向有三:一是十五年一贯制融四个学部于一体,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在宏观的全局意识引领下,在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5.
所谓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它着重处理和解决三个关系,即政府和学校的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内部自身的关系,体现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思想和策略。能否真正实施校本管理,关键在“校本”两字上做文章,体现“以校为本”,解决三个根本问题:第一.学校所管理的东西是不是“校本”的东西?第二,学校能不能进行“校本”管理?第二,学校怎么才能做到“校本”?而要真正体现“校本”的关键,解决这三个根本问题,学校发展计划应当是一把很好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校本”,顾名思义,以校为本。校本教研是建立在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具体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校本教研是围绕学校本位的教学研究。第二、研究具体的教学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校本教研的目标是要建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营造一种崇  相似文献   

7.
我们学校是潮州市的一所农村中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案,针对潮汕地区特别是本市独具特色的“潮经济”、“潮文化”等地方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大作“潮”字文章,进行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在“本土制造”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坚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逐渐提上日程,在此教育理念下,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学校越来越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从实际课程开发情况来看,有些学校缺乏对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导致校本课程无法充分利用起来,也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所以学校不仅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还要融入当地特色和传统文化,以此来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9.
盐城市第一小学近年来在校本课程体系上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四色文化”、“智慧数学”、“语文三轨教学”、“快乐足球”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教研”加上定语“校本”并不意味着它的外延无限扩大,什么活动都可以刷上“校本”二字;“校本”只是更加强调其特点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以及多数活动是“在学校内”。校本教研当前是名头响亮而实效甚微的尴尬主儿,我们撩开面纱往里看,有三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解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会发现有一种声音不绝于耳,那就是“要进行校本教研”。很多学校被校本教研的热情所感染,被校本教研的浪潮所激荡。一时间,许多学校都开始了校本教研。我们都知道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一种研究,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基于对“校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着重追求三方面的价值,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自身资源和办学特色为本.为促进学校的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理解这一概念,应着重立足于“校本”二字:校本教研以学校的实际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重在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如何改进学校的工作,提升学校的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成了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研作为一项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创新,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支持教师学习和反思的管理文化
  从“校本培训”的定义中,不难发现,我们把“学习”提高到比“培训”更为重要的地位来认识。其实,校本中的培训更多地体现为教师的主动学习,一个真正重视教师发展与校本培训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学习型学校。我们知道,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然而更是教师学习的场所,何况学校可供教师学习的资源可谓多多:每日每时教学中的问题,某班某个学生的问题,优秀的教师教学,甚至失败的教学,都是我们教师发展的契机,都是自我学习的资源。这是一本实践的无字“天书”,关键在于教师们如何去“读”,读出你的新义,读出你的个性,其实读出你自己。学习与研究、发展与成长,教师在学校的生活与工作赋予了崭新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因此,学校这方校本学习和培训的土壤需要我们去耕耘,教师学习型组织需要我们去打造。建立支持教师学习的管理文化--学习型学校,是教师学习的外部环境建设的关键。事实上,也只有打造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文化,教师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千校一面”的呆板局面,转变了学校的课程观念,调动了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了学校自身活力,张扬了学校个性。目前,“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校本”意识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校本课程的“本”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6.
“校本”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笔者认为,“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意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7.
走向“校本”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校本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校本正在开辟着教育的新纪元 ,使教育界内外都深深关注学校生活 ,关注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校本”是个舶来词。“校本”标榜“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宣称“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并要开展“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活动。但是,“校本”真的是“正在开辟着教育的新纪元”?真的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的要“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19.
徐洁 《上海教育》2014,(13):85-86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内涵支撑,学校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我们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统整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在一般意义上,“校本教研”不是“教研”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没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者从属关系;“校本教研”是“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本质规定和形态体现——“校本”二字不是对“教研”的修饰和限制,而是强调和突出。当下的“教研”应该是“校本教研”;如果也有“非校本教研”的话,那往往存在于学校少数精英分子的研究生涯之中,因为他们常常有较多的甚至更多的校外视野、校外研究。另一方面,“校本教研”并不仅仅指向于校本课程,尽管校本课程是它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