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汪泛舟 《家教指南》2001,(4):156-161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俗别字,不断有学者校正。本文例举敦煌僧诗、蒙书、愿文等文书中的部分俗别字,以为补正。敦煌俗别字有正俗、通假、古今等,既是珍贵的语言文字资料,也是我们在识读敦煌文献中必须留意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继<敦煌俗别字新考(上)>后,又从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续录一些:如"罹、離(棃)"、"身(新)救(九、久)"、"報、保"、"際、演"、"波(陂)帔(坡)"、"疆塲、堰长"、"逞(捏)呈(程)"等20例;同时,还就敦煌文献校订中疑有异义的地方,如"遐(霞)换(唤)"、"祖、诅"、"魂、勋、"恨、该(治)"等,重加考辨,借以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叶爱国 《家教指南》2002,(5):105-106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俗别字 ,如何正确校读 ,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本文就《敦煌俗别字补正》一文中的不妥之处 ,征引核校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敦煌俗赋与敦煌当地民众存在着密切关系。敦煌俗赋写本的题记可说明部分俗赋由学郎书写,与文本字迹不同的题记显示十世纪的敦煌存在传阅俗赋的事实。与敦煌俗赋抄写于同一写卷、字迹一致的蒙书等文献暗示部分俗赋具有与同抄文献相似的性质,是当地民众的通俗读物。见于写本余白的俗赋标题、俗赋残句等写卷杂写,又可表明敦煌民众存在阅读、背诵俗赋的行为。敦煌俗赋写本不仅是文学作品或"讲诵底本",它还是敦煌民众日常生活中常读常诵的教材,是其文化接受活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5.
卢金  于李丽 《现代语文》2010,(1):152-154
敦煌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俗字和异体字,给读者的识读造成了诸多不便。《敦煌俗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收录了敦煌丈献中出现的俗字,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与使用价值。本文收录了敦煌写本《庐山远公话》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俗字,通过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与《碑别字新编》的俗字进行比较,以求在此基础上对《敦煌俗字典》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唐五代敦煌世俗文书中的音切与异文别字材料发现,7世纪初以后不管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的语音材料中,端组和知组的分化都已经基本完成了,而泥娘合并则是普遍的语音特征.敦煌写本《文选音》《俗务要名林》中存在舌头音与舌上音混切,是属于抄写的缘故,不是古音的残留.  相似文献   

7.
"师僧"是敦煌莫高窟题记和写经题记中经常提到的奉为之一,但这种发愿对象主要流行于僧众和居士之间,在俗众题记中较少出现.因而,此奉为有其特殊的含义.通过研究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感知往日敦煌地区僧团内部生活,同时也是认识师徒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文".在这些变文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大量的别字、异文,这些别字、异文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文②,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考和指导价值的文章.本文受此文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文中的别字、异文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9.
中古之时特别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出现了许多新的节日习俗及祈赛风俗.新节俗和新祈赛的丰富一方面展示了本土文化之繁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敦煌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赛青苗神、赛祆、结葡萄赛神等定期祈赛之俗的异域来源分析,可探究西域胡俗经华化、变迁之后在敦煌之留存,从而观见中古之时敦煌与西域往来之繁盛.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书中留存有诸多反映古代敦煌地区家庭中兄弟姊妹关系的契约文书、经济文书以及愿文和题记等,从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兄弟间在处理家庭和社会关系时所秉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足证中古敦煌地区的兄弟关系深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伦理思想的双重作用,反映出平等互助、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和道德精髓,体现了对道德原则的"身体力行"和"躬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