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刘伟 《华夏星火》2005,(1):65-67
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犯罪手段也呈现智能化、隐蔽化、组织化的特点,跨国犯罪、恐怖犯罪、诈骗犯罪、职务犯罪、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等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原有的侦查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打击犯罪的需要。因此,各国都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控制犯罪的途径.技术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应运而生。技术侦查是指侦查机关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采取秘密方式调查犯罪嫌疑人,获取犯罪证据,  相似文献   

2.
陈赤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2):162-164
随着社会的发展,洗钱犯罪分子越来越狡猾,其作案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常规的侦查手段难以有效及时地打击犯罪,于是,侦查人员便开始探索新的侦查方法——秘密侦查。目前,秘密侦查措施的种类己经很多,包括秘密监听、秘密录音、秘密照相、秘密录像、秘密辨认、秘密搜查、秘密提取、跟踪监视、控制通讯、耳目卧底、圈套诱惑等。论述了秘密侦查措施在洗钱犯罪侦破中的运用,力图突破传统的侦查观念,为洗钱犯罪的侦查和破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的几年内,犯罪人员运用全新的科学手段,导致案件的侦破环节变得非常的繁琐。经大量的试验表明,足迹检验相关的手段在案件的侦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在对现场足迹检验手段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足迹检验在案件侦查中进行应用的科学根据,接着重点分析了足迹检验在案件侦查环节里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胡翔 《情报杂志》2023,(8):49-55
[研究目的]推动以人力情报为代表的传统侦查手段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中的运用,有助于在犯罪整体防控视角下做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工作。[研究方法]通过规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阐释人力情报力量支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的法律依据,并结合人力情报力量在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中运用的现状,探讨人力情报力量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中的物建问题。[研究结论]我国人力情报力量支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的相关立法呈现出“侦查措施授权性立法+情报工作专门性立法+类罪治理针对性立法+部门操作配套性立法”的体系架构。立足“由案到人”和“由人到案”的人力情报力量工作模式,统筹推进人力情报力量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关涉的通信、网络、金融、管控等领域的物建工作。  相似文献   

5.
蒋万春 《科教文汇》2008,(6):131-131
近些年来,我国系列强奸案件逐渐增多,由于此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及证据收集较困难的特点,仅靠常规的侦查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运用诱惑侦查这种秘密侦查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诱惑侦查这种特殊的侦查手段没有明文规定,侦查人员在实际中很难把握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原则。本文深入研究诱惑侦查在系列强奸案件中的具体运用,系统探讨具有针对性的侦查方法、措施,力争对系列强奸案件的侦查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犯罪的手段、组织方式越来越纷繁复杂,卧底侦查的手段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此同时卧底侦查在被运用过程中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急需解决,否则不利于卧底侦查人员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7.
犯罪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然而它却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犯罪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严重损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对犯罪被害人进行补偿,这不但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也有其理论根据。在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现阶段也具有可行性。另外,本文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8.
周甲准 《科教文汇》2007,(10Z):141-142
犯罪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然而它却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犯罪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严重损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对犯罪被害人进行补偿,这不但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也有其理论根据。在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现阶段也具有可行性。另外,本文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9.
犯罪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然而它却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犯罪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严重损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国家应当时犯罪被害人进行补偿.这不但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也有其理论根据.在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现阶段也具有可行性.另外,本文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实施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自身的行为习惯通过在现场的动作、语言、侵害对象、部位、损失物品、痕迹物证,所隐含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或被害人、事主、知情人、证人记忆中的表象或信息,是犯罪嫌疑人固定、典型心理特点的外在流露和间接表现。它是现场勘查中无法直接观察,也不能提取的一种抽象痕迹。却往往全面或部分地折射出犯罪分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的侦破,阐述侦查部门如何运用犯罪画像的理论,准确地刻画犯罪心理,指导侦破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梦 《科教文汇》2008,(21):182-182
侦查工作中需要运用侦查谋略,侦查谋略作为一种斗智方法,在侦查活动中居于首要地位,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决定着侦查活动的成败。当前,我们在侦查谋略的运用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侦查谋略运用程序的几个阶段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应当按照侦查谋略运用要求的内容运用好侦查谋略,给侦查对象以致命打击,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充分确凿的证据,及时破案,揭露犯罪。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也层出不穷。现有的指纹、DNA比对已经让很多犯罪分子有了针对性,他们在作案时并没有留下指纹,作案后将作案工具销毁,这使得侦破案件越来越难。而在侦查和诉讼的过程中,足迹鉴定这一技术性难题一直在制约着个体识别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证据运用比较密集的侦查阶段,探讨了足迹鉴定对于侦查过程中证据的作用,足迹在案件中的运用以及其证据价值,它们在刑事侦查和审判过程中不同价值体现在使用不同鉴定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安慧芳 《今日科苑》2009,(16):174-174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犯罪分子的行为在客观上看起来是符合逃避侦查行为的,但实际上该犯罪分子并没有进行犯罪的故意,即其并不知道其行为已经触及刑律,也更不知道该行为后的一些方式手段属于逃避侦查。  相似文献   

14.
通过犯罪嫌疑人指认现场来确定其犯罪相关场所,已成为侦查破案不可或缺的一种侦查手段。本文从侦查办案的实际出发,阐述了指认现场照相的作用、特性、要求以及拍摄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心理测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侦查手段,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以确保在惩治犯罪的同时兼顾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5,(18)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应用更多的开始走向了日常的经济生活。就网络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这方面来讲,网络的确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同于现实中的经济活动,对于网络中经济的犯罪也不同于现实之中的犯罪,对其侦查工作也是不同于现实之中发生的犯罪,所以对于网络中犯罪的侦查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目前急需的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心理测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侦查手段,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以确保在惩治犯罪的同时兼顾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8.
犯罪分子在作案时会考虑最有利的作案地点以实现其犯罪目的并能逃避侦查。在司法实践中,最让侦查人员困惑的是流窜犯罪和异地犯罪问题。这是典型的利用作案地点逃避侦查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浅析诱惑侦查在我国的立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蓓雯 《内江科技》2009,30(2):38-38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适用。在我国,诱惑侦查虽已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在立法上却存在着空白:为此,我们必须从立法上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不断完善,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毒品案件来说,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对毒品犯罪进行严厉的打击。毒品案件与其他的案件有着一定的不同,它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涉及到的人员较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侦查机关的侦查难度,而随着犯罪人员的反侦察能力的不断提升,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隐秘,使得微量物证成为了犯罪证据链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侦查机关应当切实提高对微量物证的搜集和鉴定能力,为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保障。接下来本文将对微量物证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说明,同时就现阶段毒品案件的证据搜集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微量物证在毒品案件中的作用进行一定阐述,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