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正山西荞麦科研发展主要经历五个阶段:早期研究阶段、品种资源研究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腾飞阶段。告诫山西荞麦科研工作者抓住现阶段,积极加强荞麦资源抗性鉴定、特色专用新品种选育、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和传统食品主食化研究,继续支撑和推动山西荞麦产业快速发展。荞麦是山西重要的特色杂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50万亩,其中甜荞约30万亩,苦荞约20万亩。山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从荞麦资源收集鉴定、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遗传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在生物产业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国际上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高度关注,尤其是对野生植物的收集保存。我国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的建设和储量上已取得比较好的进展。文章建议我国未来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扩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加强资源评价力度;完善和出台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法规;促进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管理、执法的合作与联动;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确保现有体系的良性运转;加大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相关的基础研究攻关和技术标准研制;制定公民对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3.
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植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的局势,应用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来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是至关重要的。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是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是非营利性国家科研机构,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栽培研究所。该所以热区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为基础。建立能整体提升和代表我国基础地位的“国家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构建热作种质资源信息和实物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5.
笔者分析西藏野生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西藏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与平台建设;加强西藏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家底摸底与资源信息更新完善;提升西藏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挖掘保护和创新利用技术水平;规范种子监督管理体系和政策机制;加大持续稳定的投资支撑。为西藏草地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西藏的乡村振兴提供本土种子资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荞麦资源特点,提出了荞麦资源的利用价值和繁种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众科技》2009,(12):2-2
我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近期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投入运行。该资源库共收集保存8444种、近7.5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68-668
由昆明植物所联合云南大学和昆明动物所承担建设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科学目标”,于10月15日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认为,通过5年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8444种74641份/株。其中,植物种子4781种31199份;微生物菌种1119种8359株;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等的进展情况,提出了"很多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还未得到有效保护","牧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方面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国家牧草品种审定程序时间长、还未建立省级草品种审定机构","牧草新品种保护缺乏、新品种推广体系需要建立"等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荞麦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荞麦的品种资源、荞麦的营养成分,其中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论述了荞麦的生理功能和食疗价值。综述了我国荞麦的研究开发现状,介绍了荞麦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3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对白粉病具有抗性的青稞种质资源材料,项目组采用自然诱发的方法对收集的70份青稞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白粉病资源鉴定。结果表明,70份供试材料均不同程度地感染大麦白粉病,无免疫材料,8份高抗材料,15份中抗材料,其余47份为染病材料。其中8份高抗材料分别为BJX001、BJX020、BJX118、BJX119、BJX120、BJX131、BJX231、BJX236,综合株高、穗重、千粒重等其他农艺性状,BJX118和BJX131的表现较为突出,可以作为抗白粉病育种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西藏昌都地区野生半野生大麦的分布现状和多样性,进一步保护和挖掘有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此次考察在昌都市芒康县、贡觉县、左贡县、察雅县和八宿县开展实地调查、收集,并初步分析所收集野生大麦的特异性和多样性。结果:野生二棱大麦共收集到10份,野生六棱大麦共收集到48份。通过表型评价分析,分别筛选出1份高千粒重和1份长穗的野生二棱大麦资源,以及1份多穗粒数的野生六棱大麦资源。  相似文献   

13.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类食物消费生产对小麦育种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即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而这些新品种的选育必须以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传统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持续扩大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并加以深入分析检定,从中选取所需的各种基础资源,是育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特殊性及其对策措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药用植物品种选育主要包括系统选育、染色体倍性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药用植物品种选用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研究薄弱、品种选育机制不健全、推广应用差。与一般植物相比,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具有种类繁多、产量、质量双重要求;同一药用植物有多个药用部位、独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浓厚的地域等特殊性。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对策包括:①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构建中药资源的核一心种质库;②把握品种选育目标,兼顾产量、质量、抗逆性、不同药用部位等多重要求;③重视道地药材及野生品,使其质量、产量、抗性等诸多指标更符合中药优良品种的要求;④重视数量性状研究,把表型方差和环境方差分离出来,并判断出选择群体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使选择具有预见性;⑤建立健全品种选育机制,对优质新品种实行注册证书管理;⑥加强优良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种质资源的重要性,阐述了我国和西藏种质资源研究的现状,针对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16.
抢救野生稻种质资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培育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的保护和利用,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息息相关。根据我们对野生稻集中分布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省区的考察,过去15年野生稻种质资源破坏、损失严重,濒临灭绝边缘,亟待国家采取切实可行的紧急措施加以保护,并加强科学研究,以确保我国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不再丧失,为水稻育种、增产和提高品质提供不可缺少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内江市擦亮现代种业招牌。一是健全保护体系。分类构建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收集粮油、经济作物种子资源4.6万余份、6000余份,建成国家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1个、备份场2个和省级及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个。  相似文献   

18.
《云南科技管理》2010,(4):F0003-F0003
<正>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省属独立的、从事热带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农业科研机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云南省唯一从事天然橡胶选育种、栽培技术、初级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的科研单位。建有面积达120公顷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各类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近1000种10 000余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以生物科技为基本技术体系、以生物资源为主要物质基础的产业。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多样,生物物种丰富,分布许多特有属、种及品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发展农业具有相当优越的遗传资源禀赋。仅就农作物种质资源而言,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全国性的征集和考察收集,目前已保存种质材料37万余份,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  相似文献   

20.
磷、铝交替作用下荞麦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法,以不同耐铝品种江西荞麦(耐性)和内蒙荞麦(敏感)为材料,研究磷、铝交替处理下荞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μmol.L-1铝胁迫下,两品种荞麦的叶面积减小,叶绿素a(Chl a)、总叶绿素(Chl T)含量降低,最大荧光(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内蒙荞麦叶片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PSⅡ(Photosystem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江西荞麦Fo和Fv/Fm变化均不显著。磷、铝交替处理下,两品种荞麦的Chl a和Chl T含量较单铝处理组显著升高,Fv/Fm值略上升,Fo值降低,其中内蒙荞麦Fo下降显著,两品种荞麦叶片的Fm和ETR值有不同程度上升。说明磷处理能部分削弱铝毒对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和对光合机构的损伤,有利于植株光合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