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索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吴楚绶 《科技通报》1990,6(6):317-321
通过对213例次(142例)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分别采用以安搏律定、乙胺碘呋酮、慢心律、心律平为主药,再辅以另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用药治疗和观察,发现安搏律定治疗组有效率达89.3%,其中安搏律定和妥卡律合用的有效率达100%,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的二药合用的疗效明显高于一药单用(P<0.05)。同一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只要作用机理不同,亦可以合用。探讨并提出了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的联合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自然死亡的头号杀手。心律失常一直都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实验和临床数据的积累、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应用、计算机算法的优化和算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生理生化层面精细的心脏电生理数学模型,开展生理及病理条件下高性能计算仿真已成为探究心律失常机制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造成心律失常的几种典型机制,回顾了心脏电生理建模仿真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如何更系统深入地理解心律失常这一可激发介质上多尺度多物理态的复杂时空行为,如何运用电生理建模仿真辅助抗心律失常特效药物研发以及完善一般性药物的心脏安全评估。针对以上的挑战,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建议:发展计算上可行的多尺度群体化心脏电生理数学模型;进行基于药物与蛋白/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虚拟抗心律失常药物靶点的筛查;建立一般性药物心脏毒性检测的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深度结合实验和临床数据发展高性能多尺度群体化的心脏电生理虚拟仿真,有望进一步发掘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潜力,推动心脏病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20)
西药的诞生为人们意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其造成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西药不良反应与药物选择性、药量、药物毒性有关,常见的有低血压、精神反应、耳毒性、尿潴留、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等。本文主要针对西药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诱因与防范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复杂,本文综述了阿司匹林与多种药物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作为抗血小板药在临床使用广泛,不良反应较轻微。与其他的药物相互作用既有协同,又有拮抗。  相似文献   

6.
青霉素由于抗菌作用强、副作用小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近年来存在药物滥用情况,不仅造成了药物的浪费,更带来了很多不利作用。利多卡因因为麻醉作用强,抗心律失常作用好也被广泛应用,但若使用不当,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及临床使用体会对两种药物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世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意味着心脑血管病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目前全球心脑血管药物销售额约占整个药物市场销售额的20%,并以每年超过7%的速度增长,但抗心律失常药的销售却并不理想。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且大部分药物都有着较强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很大。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应加强用药过程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9.
纤维修复可有助于恢复组织的正常结构,但又可导致瘢痕的形成。抗纤维化的药物有很多种,其中干扰素(IFN)是一种生物制剂,在临床上能够很好地治疗纤维瘢痕性疾病。本文主要回顾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纤维化机制,分析常用抗纤维化药物的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总结干扰素在眼部的抗纤维化作用,探讨了干扰素应用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一个外来器官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接受?这是目前人体器官移植的最大挑战。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发现陌生器官,就会自然产生排斥。为了克服这一障碍,除了用药物让移植病人的部分免疫系统进入休眠状态,目前医学研究人员又找到了器官抗排异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即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延续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提高药物的效果。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却常常产生疗效降低、毒性增加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梁飞红 《大众科技》2014,(11):128-130
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和卡铂之后的第三代铂类化疗药,具有抗癌活性高、抗瘤谱广、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其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已成为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及进展期治疗的标准方案。神经毒性是奥沙利铂不良反应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有文献报道,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可85%-95%[1-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神经毒副反应而停止治疗。如何采取规范的临床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和减轻其神经毒性反应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Graves甲亢是一种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Graves病治疗有三种方法,即药物治疗、核素131碘治疗和手术治疗。抗甲状腺药物(ATD)应用60多年的历程,仍然是国内治疗Graves病的主要手段,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患者依从性较差;放射性131I治疗国内近50年,不适宜青少年及孕妇,有甲减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有适应症及禁忌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临床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介绍了Graves甲亢治疗现状及临床研究新进展,期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有些中药的毒副作用尚未为人们所清楚地了解,由于有些中药本身有毒性,或者有时用药不合理,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内外多次曝出中药安全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等毒性或不良反应事件,给患者的健康和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广谱抗抗菌药物,现就其作用机制及临床不良反应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药物引发的心脏毒性是导致新药开发终止的主要因素,也是药物撤市的主要原因。在因安全问题撤市的药物中,心脏毒性占据45%。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心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前者主要引起心肌除极化、复极化的异常,后者通过作用于心肌组织引起心脏毒性。因此,在药物研发早期阶段对其心脏毒性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hESC-CM)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新型模型,用于评价药物的心脏毒性。为了验证hESC-CM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可行性,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主任汪巨峰研究员团队在北京市课题的支持下建立了药物心脏毒性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评价化合物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的发育毒性与致畸性、心血管毒性、肝毒性、肾毒性和行为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本篇文章采取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斑马鱼进行药物毒性研究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分类,从而探究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范畴、研究深度与研究热点,并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斑马鱼在药物毒性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心血管疾病,其机制复杂,临床治疗亟待改进。当前虚拟电生理仿真模型整合离子通道电生理特性、动作电位、体表心动图等基础研究数据,对心电活动和心律失常机制的阐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真实人体心电活动仍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结合基础与临床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将离子通道β亚基、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等调节心电活动的数据以及基于人类iPS衍生的心脏类器官获取的心电数据纳入心电模型构建的策略,从微观和宏观多尺度更新、完善和验证虚拟心脏电生理模型,并提出通过分子对接结合心电仿真模型筛选、评估靶向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硫酸化多糖作为不良反应小、疗效好的新型抗炎药物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其抑制炎症机制的研究有待发展,本文对其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关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