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书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一本上市2个月,销量超过2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内容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零 《今日科苑》2007,(3):96-99
这几年,传统大热,《论语》很火。这背后的因果耐人寻味。什么才是孔子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我相信,李零先生的这篇文章会给大家很多启发。此文选自李先生马上要出版的《我读论语》(在北大的《论语》讲义)之总结部分。  相似文献   

3.
吴霏 《科教文汇》2010,(22):182-184
一千个人赏析《论语》,便有一千种理解,每一个人悟出来的都不尽相同。因为感悟本身就是对圣贤之道的再创作。《论语》蕴涵的和谐思想精深厚重,其对教育的启示意蕴深刻。  相似文献   

4.
走上街头,留心一下人们的表情,你会发现,多数人脸上充满冷漠和愁苦。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裕、活动方式的拓展不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安宁,是我们束缚了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论语》的版本及其注释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变化。从《论语》发展变化的宏观角度来看,《论语》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汉朝时期,《论语》的版本及注释逐渐形成;宋朝时期,《论语》杂糅各学,内涵逐渐丰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论语》得到了新的诠释,并直接影响当前对《论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论语》的版本及其注释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变化。从《论语》发展变化的宏观角度来看,《论语》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汉朝时期,《论语》的版本及注释逐渐形成;宋朝时期,《论语》杂糅各学,内涵逐渐丰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论语》得到了新的诠释,并直接影响当前对《论语》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为世人共知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大家心目中的圣人,从《论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找到孔子对饮食的态度所涉及到哲学、健康、礼仪等方面的看法。孔子以儒家宗师身分,所言重视饮食的思想对后世饮食文化的认知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8.
赵霞 《科技风》2011,(23):225
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如何将快乐融入作文,给孩子们的心灵松绑,为孩子们快乐作文开拓一方自由飞翔的蓝天,其实就是教会学生摄取生活材料。  相似文献   

9.
相传古埃及有一位快乐女神,她的丈夫是个明察秋毫的法官。每个人死后,心脏都要被快乐女神的丈夫拿去称量。如果一个人是欢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轻,女神的丈夫就引导那有着羽毛般轻盈的心的灵魂飞往天堂;如果那颗心很重,被诸多罪恶和烦恼填满皱褶,快乐女神的丈夫就判他下地狱,永远不得见天日。所谓快乐生活,就是给心灵一对翅膀,  相似文献   

10.
“化石就是在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给我们留下的特殊的文字.”在《化石趣谈》通识课上,刘建妮这样告诉学生们. 风过留痕,雁过留声.透过一块块“死去的石头”,她看到的却是万年、甚至亿年前的生命体.她与它们对话,将穿越时空的生命讯息一一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它们曾如此诞生过、繁盛过、绝灭过……  相似文献   

11.
在讨论孔子学说时,我们通常总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依据典籍及相关的文献如孔子的《论语》及与孔子学说有关的文本如《大学》、《中庸》等,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诠释。此外,人们还常常参阅历代对《论语》的注疏来诠释孔子思想。(2)运用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  相似文献   

12.
悲伤有时会像个小偷,一声不响地就侵入我们内心里。可是,我们要任凭这个小偷住在我们心里,时时作祟吗?我们应该赶快把小偷赶出去,还给自己快乐的心情和灿烂的笑容;还是该学会和悲伤和谐相处,让悲伤给自己带来好处呢?感动自己,制造快感有句话叫,痛让身体觉醒,苦让心灵觉悟。对我们而言,苦,或者说悲伤,确实能让我们更平静,更看清自己,领悟之后,心中充满爱。悲伤必不可少,生活就是这样酸甜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封来自刚刚迈入象牙塔的学子写给恩师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刘小虎老师(《发明与创新》B版2012年9月刊《创新名师》曾做过报道)的肺腑之言,在这个唯分数至上的教育大环境下,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地成长变得难能可贵,常树伟的经历再一次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一片充满朝气与无限可能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3,(3):54-54
美国“互联网BBS”网站最新载文,刊出《幸福指南》一书作者,“克服生活障碍”专栏作家辛迪·霍尔布鲁克总结的20个快乐习惯,我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快乐是一种习惯,要善于栽培它。"美国"互联网BBS"网站最新载文,刊出"克服生活障碍"专栏作家,《幸福指南》一书作者辛迪·霍尔布鲁克总结的20个快乐习惯,我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6.
生活赋予了我们很多,也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通过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他的心灵美、丑、善、恶。然而,在平凡的世界中人们又怎么样去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生活,描绘我们那张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那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则给予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赵颖 《科教文汇》2009,(6):228-228
生活赋予了我们很多,也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通过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他的心灵美、丑、善、恶。然而,在平凡的世界中人们又怎么样去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生活,描绘我们那张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那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则给予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转移的力量     
我们会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而烦恼、痛苦和闷闷不乐,因为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也会经常为生活中的灾难、悲剧而陷入哀痛、悲伤、沮丧和绝望中,甚至想一死百了,因为生命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不把哭转为笑?那么,当失意、烦恼、悲伤和哀痛来临时,我们如何应对呢?心理学早就有了答案,生活也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比如,转移、升华和正面应对,而转移是人们最容易做到,但又常常为大家所遗忘的简便方法。转移的力量在于:它不仅可以在心灵上让人们从悲痛转化成快乐,在躯体上把疾病转变成健康,而且能让一个人的能量和精力因转移而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9.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章。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发现》月刊5月号发表文章,谈科学家在破解爱情的秘密时取得重大突破,得出爱情来自大脑中的催产素的结论。 生理学告诉我们,像所有情感一样,爱源于大脑。我们感受到爱的激情,是因为大脑中特定的神经化学体系让我们产生这些情感。与其说心灵与头脑的矛盾折磨着我们,不如说头脑中的不同部分让我们左右为难——这些部分有的是理智思考的基础,有的则让我们情感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