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发现语文之美、感受语文之美?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作了如下尝试。一、亦吟亦诵,品味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韵律美、凝重美。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甚至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感受文学的音乐美。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这是引领学生感受语  相似文献   

2.
梁静 《广西教育》2012,(21):79-79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然而,  相似文献   

3.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笔者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审美教学的一块极为重要的阵地。让我们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读出语文的美来吧!在朗读中增强语感,体悟文思,接受美的,陶。一、在朗读中感受美初中语文教材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能让你尽情享受。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究竟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什么样的美,笔者认为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语言美汉语是一门极具节奏和音韵美感的语言,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地体验到汉字铿锵有…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一种“再创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形式表现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的音韵美,同时融入自己的分析、理解,感受课文所产生的真实感情,经过这种转化,便能成为新的艺术品。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敏锐和丰富的感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展开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比照生活中理解语言的形象美、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在想象体验中感悟语言的情感美,这样才能敏锐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才能进入文章里去感受、品味,才能获得顿悟与积淀,获得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水平和能力。著名的语文学家金克木先生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呢?除了方法的指导外,对于学生朗读的及时评价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汉语文本体即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不仅存在,而且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旋律美等特征。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音、朗读、吟诵等训练,以实现学生对汉语言音乐美的精确把握与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阅读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和能力。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各种美的因素渗透到其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阅读中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朗读中体验美,激发美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方法很多,但运用最多的是朗读,学生大声的朗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对课文内容和形式所包含的美的揭示,善于正确诱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感受、理解美的过程也就是陶冶学生思想境界、培养美好心灵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点拨.一、从朗读中让学生感受美.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  相似文献   

10.
小古文是小学阶段篇幅比较小的文言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小古文.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古文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开展"读—品—悟"三步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文字的音韵美;在层层递进的品味中,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中,体悟文化的厚重美.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涵泳品味语言,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朗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等都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肖梅芬 《考试周刊》2013,(52):39-39,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是必不可少。通过朗读,感知文本,感悟文本,感受语言及音韵的美,培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大力提倡。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13.
张冬 《文教资料》2010,(2):57-58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贴近作者,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共鸣。他在教育实践中,默默地引导学生找到那把“钥匙”,一遍遍地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通过诵读.学生能加深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一起体验和领悟。  相似文献   

14.
语文美育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一谈语文美育的一般过程。一、引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课堂是师生审美活动的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因势利导,艺术性地引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1.指导学生朗读,获得审美感受课堂中指导学生朗读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朗读不同的课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应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教师要调动学  相似文献   

15.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了发现,对同一篇文章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立的阅读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寻找朗读规律,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相似文献   

18.
语文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而语感则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和直接理解。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敏锐、强烈的感受、感觉和感知的能力,就是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和生活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语感主要是指对书面言语的感受。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层次便是创造。所以,“积累-模仿”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篇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朗读可以使一篇文章变得好懂…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朗读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周国平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朗读尤其如此,它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内容之美、形式之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朗读是一块吸引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美丽磁铁,常常琢磨着如何让这块磁铁发挥它的效力,让孩子们爱朗读、爱语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师》2014,(Z1):87-88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学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文章内容情感传递离不开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将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