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对幸福论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私人幸福学说不仅不能说明道德的来源而且从根本上颠覆了道德。与幸福论伦理学相对应,他建构了博大的德性论伦理思想体系,讴歌道德的崇高价值,论述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和道德主体性,对伦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今天仍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其在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偏失则从反面给人以警戒。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它要求改变传统伦理的两个决定性概念:(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赋予它们按照生态规律永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但这不是传统伦理概念的简单扩展,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环境事务中去,也不是关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使用的伦理学。它是伦理范…  相似文献   

3.
功利主义伦理学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密尔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幸福是功利主义眼里人生的唯一目的,密尔在其论证中论述了有关“什么是幸福”、“什么人可以获得幸福”、“怎样获得幸福”以及“个人幸福与全体幸福的关系”等问题。功利主义体系自身的矛盾在密尔“幸福”的思想里特别突出地表现出来。然而这种世俗化的幸福观却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观念,应给以很好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在十八世纪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中,休谟和斯密是两位颇引人注意的人物,他们以同情说为核心构建的情感伦理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十九世纪西欧再度出现情感论热,当今世界对道德情感的热衷研究,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他们那里找到历史的渊源与印证。自从沙夫茨贝里把“道德感”这一概念弓!人伦理学后,经过哈奇森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与唯理主义伦理学派相对立的情感论伦理学派。这种学说强调作为人性本质的道德情感,把仁爱情感驾于理性之上,并且把它同增进人们的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已经开始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但…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他关于"幸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阐述,认为他对幸福做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沉思是最大的幸福三种定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学科,商业伦理主要研究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而在文学领域,它可以作为观察和分析一部分涉商题材文学作品的有效视角。本文以20世纪美国文学为代表示例,系统论述了将商业伦理应用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可行性,同时阐述了它的相关研究方法,特别是其同更大范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以商业伦理为切入点的文学批评,应当始终紧抓作品中相关人物的逐利冲动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逻辑主线,重点分析由此产生的伦理困境与利益取舍,从而实现有效的主题阐释,并准确把握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道德语境。  相似文献   

7.
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是实践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中,伦理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生活",而道德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这个区分可以发现:实践哲学在古代表现为伦理学,在现代表现为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在问题意识和理论形态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罗尔斯和拉莫的观点,实践哲学从伦理问题转向道德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对伦理学的批判给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作为一门哲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人的道德意识的种种形式,而且更能调整人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同时它也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对伦理学的批判,她们认为伦理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充满了男性的思想和意识。因此,女性主义作为或思想,或观念,或方法,通过对伦理学中性别偏见和传统伦理二元论的批判,能给当代道德教育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关于神的观念是古希腊哲学中长期隐晦的问题。在他的学说中是否有一神学,如有又是何种形态的神学,历来未予重视。然而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它与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紧密联系。苏格拉底有一独特的道德神学,他试图将人应当如何配享幸福的道德学作为人可以如何期望幸福的神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穆勒的道德学说影响深广,尤其是他将有质和量的差别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道德原则,为功利主义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伦理的设计目标和最终标准果然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吗?从对幸福的界定、快乐的质和量的关系、美德与幸福的关系、道德判断的标准以及道德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角度对穆勒的道德观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永恒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正>伦理学是关乎人的存在及其幸福的学问,历史时空观念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时空及其价值观。前者侧重研究人的道德存在,后者反映的是人的历史存在与历史价值。本文试图以伦理视角解释人的历史存在,引导读者理解人类历史存在的伦理属性,打通历史学科素养与伦理学的理论联系,明白时空素养的意义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2.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派。他的学说由苦乐原理、功利原则和唯效果论三个理论基点构成,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其道德最高原则。本文以此为基础,辩证地历史地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派。他的学说由苦乐原理、功利原则和唯效果论三个理论基点构成,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其道德最高原则。本文以此为基础,辩证地历史地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古典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伦理学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由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存在极大差异,如何取得一致的认识便成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在关于幸福的种种论述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幸福的内涵和幸福产生的机制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可作为谈论幸福问题的恰当起点。  相似文献   

15.
杨珉 《江苏高教》2002,(2):96-99
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相互联系的视角出发,对幸福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探索。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幸福、人生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为伦理学和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方面,伦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感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幸福就是道德;另一类以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道德就是幸福。无论哪一类观念,都揭示了道德和幸福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的道德教育而言,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应以幸福作为教育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伦理学在其发展伊始,就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人应该依据其本性来生活。伦理学中的非理性主义的基本观念,便是否认理性主义者所设想的"宇宙理性"和"宇宙正义"的存在,也否认运用理性可以证明普适的伦理原则,并且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运用理性和服从理性既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不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因此,尽管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具体伦理观念并不相同——有的主张只有爱与信仰才是人类幸福和德行的基础,有的张扬生命力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是人生的要义,有的鼓吹只有超越利害得失,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反知识、反科学却是其共同的、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企业践行功利主义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原则,并非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完全丢弃个人道德人格之类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或利已主义。尽管功利主义存在某些瑕疵,但也有其合理内核。至今,功利主义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常常影响当代企业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9.
俞丽萍 《生物学教学》2001,26(11):41-41
生态伦理学探讨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作用和权利 ,并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 ,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古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如《吕氏春秋·义岂》中说 :“竭泽而鱼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归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意思是酷渔滥猎 ,破坏了鱼兽的生存 ,终究对人类没有好处。然而到了现代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当代人已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随意地改变自然…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蕴涵着深刻的教育伦理意蕴,而教育伦理学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特点以求真的价值追求又为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梳理以上关系的基础上,从教育观的确立、师生伦理的构建等层面,提出了将教育伦理学理论转换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行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