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容闳作为近代赴美留学的第一个中国幼童,拉开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序幕。容闳学成回国后于1872年起组织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是近代中国官派留学的先声,直接影响了1908年开始的庚款留美运动。晚清幼童出洋肄业的破产,是中学与西学冲突的真实反映,与美国国会的排华阴谋有一定的关联,也影射出容闳尴尬的边缘人角色。  相似文献   

2.
王宏德 《文教资料》2011,(9):119-121
容闳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是耸立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一座丰碑。他的教育计划由其读大学期间便开始形成并最终得到实行。然而由于清朝廷的局限,当清朝廷决意撤销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时,容闳也无法挽回其教育计划中途夭折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1881年6月28日,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在美国的幼童出洋肄业局,令全体师生尽速返华。留美幼童被分三批启程,于1881年秋返回中国。至此,始于1872年,历经九年的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以失败告终。一直致力于留学教育事业的容闳感叹“毕生志愿,既横被摧毁……顿觉心灰,无复生趣。”…改良主义先驱郑观应批评说:“全数遣回,甚为可惜,既已肄业八九年,算学文理具佳,当时应择其品学兼优者,分别人大学堂,各习一艺,不过四年功夫,必有可观,何至浅尝辄止,贻讥中外?”黄遵宪在《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中感叹:“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  相似文献   

4.
吴雁飞 《教育与职业》2008,(13):106-107
唐国安,字国禄,号介臣,1858年9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镇.幼时在家乡读私塾;1871年,容闳极力倡导政府选派幼童赴洋留学,唐国安受人推荐也位列其中.唐国安于1873年考取清廷第二批官费留学生,时年14岁,分派在新不列颠中学就读,1880年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唐国安好学上进,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全班前茅.由于他家境一般,因此他在美求学时,经常把官府拨给的零用钱寄给家中父母,博得了乡人的广泛赞誉.不久清廷以"洋化"为由撤回了全部留美学生,唐国安也因此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相似文献   

5.
容闳的尴尬地位与中国幼童驻美肄业局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留美幼童的命运充满了时代的悲剧色彩.而作为他们前辈和引路人的容闳,其在中国政界的地位也十分尴尬——既要做实际工作,又不能主持大局、所以,当清廷决意撤销肄业局时,无论蓉闳做出多么大的努力,也挽救不了中国驻美肄业局中途夭折的命运。而李鸿章在任用容闳问题上的一波三折,反映了洋务派官僚中坚人物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窘与作为。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派幼童官费赴美留学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容闳的积极运作和曾国藩、李鸿章的认同和支持下,赴美留学活动终于成行。留学生们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因顽固势力的阻挠和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而中途夭折,但留学回国人员对祖国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赴美留学活动对赴欧留学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晚清留学美国运动是清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出于为洋务运动储蓄人才的目的,清廷在容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和奏请下自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尽管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幼童留学美国运动最终夭折,但归国后,幼童们凭借着在美国学到各种近代科学知识,很快成为了洋务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对出国留学教育的认识,拉开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大幕。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早期赴美留学之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派幼童官费赴美留学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容闳的积极运作和曾国藩,李鸿章的认同和支持下,赴美留学活动终于成行,留学生们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西方化的洗礼,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因顽固势力的阻挠和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而中途夭折,但留学回国人员对祖国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赴美留学活动对赴欧留学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兰彬作为留学肄业局正监督,严格遵循中体西用原则,在支持幼童学习西学的同时,设置了有关中学课程。并对幼童越出中国传统的作法加以约束,由此与副监督、受西方文化教育薰陶的容闳发生矛盾冲突。他们的矛盾是非是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碰撞。陈兰彬在担任清朝驻美国、西班牙、秘鲁首任公使期间,为了维护大批华工华侨的利益,作了大量工作,他无愧为一位大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2014,(3):52-55
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与国家、民族的兴衰一起跌宕起伏,潮起潮落。19世纪60~70年代,在容闳的不断努力下,其公派留学的主张获清廷批准。从1872~1875年,清政府共派遣120名12~15岁幼童分4批赴美。1881年,全部幼童回国。这批学生中,有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自己铺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  相似文献   

11.
容闳受过全面系统的西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西化"人物;可他仍然是爱国的,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容闳在晚清中国社会是一个"边缘人"的角色,处境颇为尴尬,这也成为"幼童留美"夭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当中,洪仁与容闳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二人都提出过比较系统的社会改良方案。但由于二人政治生涯的不同,其思想的社会影响也有区别。容闳的思想作用于洋务派,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容闳托迹上海租界,积极参与改良及保皇活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一日(1900年7月26日),唐才常在上海成立中国国会,容闳被公推为议长并拟定对外《宣言》。有关此宣言内容,一直未见全面披露,学者们大多据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所录之"大意",或据陈善伟《唐才常年谱长编》管窥全豹。前者未见英文,后者引日人《井上雅二日记》,录有英文全文。但笔者观其文体、遣词用字,似乎仅为草稿,非定稿。笔者近日从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英国外交文献之外交部密件》),发现此宣言之全文并译出。宣言强调集会之维新党人痛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议决不承认清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欲重立光绪为帝,实行立宪帝制,以实现公民自由、宪政自由、信仰自由及言论自由,并以民有、民治、民享为宗旨,建立清正廉明之新政府,翦除一切社会及政治罪恶。  相似文献   

14.
王环 《巢湖学院学报》2006,8(1):153-157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其对荣宁两府家具摆设的描写中就可窥视一斑。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对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家具摆设独具匠心的翻译为例,旨在分析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化,都是双向或多向的,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要性,是留学的主要缘由和起点;容闳出国留学,经验源自在香港的学习;中国留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带领中国走向世界;如果无难以计数的留学生回国服务,难以想象近代中国是什么样子。留学不是国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学习另类文化以期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南宋史学家洪迈历史评论的重要内容。他凭借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历史观、朴素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历史人物,通过纵横比较得出"可资于政道"的真知灼见,并抒发一个历史学家褒扬忠义的历史情怀,因而对后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宋洪迈历40余年完成的读书笔记《容斋随笔》,自问世以后获得上至皇帝、下至和士大夫的高度认可。文章考察了该书的写作过程与背景,系统梳理了洪迈对苏轼评价的全部材料,从褒苏、辩苏、责苏等方面分析了洪迈对苏轼的评价,认为洪迈在当时普遍推崇苏学的社会氛围与学术背景下,既充分肯定苏轼的卓越成就与历史地位,又客观指出苏轼创作和治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体现了应有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从容闳与留美教育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闳是真正的爱国者,有难以割舍的落叶归根情结,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最终未能如愿;不过。他又未能落地生根,这是由于他始终眷恋祖国的土地和人民。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眼光来看,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争论现在似乎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但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通过反思仍能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9.
《诗品》重视怨诗,在钟嵘眼里,同是怨诗,因为诗人个性与经历不同,其“怨”的内涵就不同,因此造成其诗歌品藻之高下和怨情之丰富,通过对汉代怨诗的解读,说明他是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古代诗学这一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