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G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可以看出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团伙犯罪增多,犯罪主体主要是逃学或辍学青少年且呈低龄化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体制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原因是农村教育与管理的缺失,主观原因是留守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高。我们应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与监护体系,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2.
分析G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可以看出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团伙犯罪增多,犯罪主体主要是逃学或辍学青少年且呈低龄化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体制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原因是农村教育与管理的缺失,主观原因是留守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高。我们应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与监护体系,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3.
预防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成因,应该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做好家庭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优化社会环境,共同提高预防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报道,我国网民数量增至8700万,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焦虑。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地冲击。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出台,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涌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由于贫富差别的对比,生活条件的低下,刺激了一些农村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物质欲望,但是由于欲望的正当手段、能力、条件的欠缺,致使一部份人铤而走险,导致犯罪,近些年来农村青少年犯罪呈上升的趋势,为此探讨农村青少年犯罪成因及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个体因素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成为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案件的主力军。堵塞网络漏洞,完善法制,加强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健全青少年网络人格,预防青少年网络有害使用是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一直居高不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为人父母者,应当好“第一任老师”,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8.
交往伦理是人在交往中衍生出的某些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乡村社会交往伦理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西方个人价值本位思想的冲击,再加上国家正处于治理转型时期,乡村交往伦理从交往主体、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交往空间等方面分别发生相应的变迁,为乡村社会带来了诸如教育、养老、婚姻、交往利益化等问题。为了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乡村建设与家风建设,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等有效措施重建乡村社会交往伦理,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引导,推动农村的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9.
芦克功 《教育与职业》2006,(11):103-104
青少年学生犯罪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危害,需要有效预防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犯罪的特点、形成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后天外界影响起了决定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道德、伦理及家庭等各个方面、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可以是一种因素起作用,也可以是几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本文将就青少年犯罪原因作一下具体分析。 一、学校教育的失误 青少年犯罪一般是从外界不良影响开始的,逐渐内化为犯罪意识或动机,再外化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学校教育工  相似文献   

11.
试论乡规民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规民约是我国基层社会生活中的群众自治的社会规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推动乡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乡村先进文化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12.
“萨岁”安殿仪式是通道坪坦村侗民祭萨活动的事项,具有活态的基础美与本质美、目的美与境界美、功能关与价值美等多重美的内涵与关的特征。其村寨文化建设的文化价值显见。其中的侗歌侗舞,具有村民自娱自乐、提高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娱乐价值;其所蕴涵的生态知识,有建设美丽侗寨的生态知识价值;其中的伦理观念、和谐追求等等,有传承侗族优良传统美德的伦理价值以及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历史考察认为,在总体性社会时期村干部是政府代理人,在过渡时期演变为村民代理人,在乡政村治时期异化为谋利型代理人。农村制度变迁影响了村干部角色的演变,不同方式的制度变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干部角色的走向。今后农村制度变迁必须考虑其可能对村干部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个村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运作状况的详细考察发现,当现代民主制度进入到乡村以后,并不是一定就能产生预期的民主的效果。村庄内生力量会使民主制度的实践和结果发生扭曲。例如,制度的预期收益、村民的理性程度、村庄社会关联、村庄人口结构以及传统的“体制人”村干部的政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在长篇新作<秦腔>中的清风街为我们提供了西部农村社会现实的一个范本.这里积淀着以"秦腔"为代表的深厚的农耕社会文化,却缺乏现代文化气息,人的素质十分低下,社会体制以人治为主,再加上资源奇缺,使农民陷入了令人堪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各项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还很落后。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作为农村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乡镇图书馆可以也应该发挥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对乡镇图书馆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为了更好发挥乡镇图书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必须寻求新思路与新办法解决制约其发展的一些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伦理道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笔者以怀化学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对农村青少年的伦理道德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影响,并根据农村青年的两个年龄段分别提出了改善其伦理道德状况的建议,力求为农村青少年的道德伦理教育提供翔实的数据及有效的改善措施,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对海陵区"城中村"改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城乡二元社会的缩影,以“亦农非农、亦城亦乡”为其典型特征。“城中村”的存在,是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凸现,是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行为出发点和理论基础上的根本对立 ,乡村股份公司与村庄集体不可避免地会在运行规则与运行逻辑上发生矛盾和冲突 ,但集体产权和村庄社区意义上的同一性 ,又决定了这两大社会实体必须实现有机的衔接和统一 ,在本个案徐东村中 ,这种衔接和统一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来实现的。这无疑向人们展示了一道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村治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